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家乡的桥(12分)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

家乡的桥(12分)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啊,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甲】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啊,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乙】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有怎样的作用?(2分)

2.作者为什么说雁桥不是普通的桥?(2分)

3.对文中甲、乙两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2分)

4.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3分)

5.“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任选一点角度对“家乡的桥”或你所熟悉的某座桥进行评价。(可以从实用、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3分)

 

1.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2.西门的雁桥的名字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3.甲: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桥与水相映成趣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表达了对家乡的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乙: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4.①给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通;②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见证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 5.示例:家乡的桥能给人人生的教诲。如:迎春桥两边栏杆上刻着“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 每行至此,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 【解析】 1.这是一篇以“物”为线索的散文,了解线索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2.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来组织答案。 3.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 4.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及主题,并对作品抒发的情感加以总结。 5.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10分)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分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千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你看,月亮岂不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现在,造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起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文章对“月亮的起源”提出了三种推测性学说。请根据文中提供的天文学信息,分别做出解释。(3分)

⑴ “俘获说”(地球的妻子):                                            

⑵ “同源说”(地球的姐妹):                                             

⑶ “分裂说”(地球的女儿):                                             

3.对文章中说明的“俘获说”、“同源说”、“分裂说”三种学说,你最认可的是哪种学说?请简要说说理由。(2分)

4.语言风趣又不失准确,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选择一个方面举例说明。(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10分)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过无数风流人物,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始终留在我们心中。学校正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2分)

2.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2分)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④                        

3.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诸葛亮排在第一位,请说说你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3分)

4.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众多的风流人物,请你用优美的语言评价一个传诵千古的风流人物。(不少于50字)(3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8分)

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苏轼以①“                     ,西北望,射天狼”表述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龚自珍以“落红不是无情物,②                        ”吟唱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③                         ”表达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李贺以“报君黄金台上意,④                        ”抒发报效国家的豪迈激情;范仲淹以⑤“                       ,                     ”表达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辛弃疾以⑥“                      ,                     ”抒发了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蕴含古人炽烈情感的名句,感动了无数读者。

 

查看答案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讽刺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人,受下等的赏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王。)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和普通的马等同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