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65分)(包括卷面书写5分)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

写作(65分)(包括卷面书写5分)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习惯说“再玩一会儿”“再吃一口”“再睡十分钟”……然而,当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首战失利,你是否有勇气说“再试一次”。或许再试一次,你的眼前便会柳暗花明;再试一次,你可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再试一次,你的人生或许呈现七彩斑斓。只要心中不放弃信念,收获总会来到你的面前。

要求:(1)请以“再试一次”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本篇习作是一篇材料作文。根据材料的意识,作为一个有积极进取的就要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挫折,勇敢地说出“再试一次”。一个人,总有一定的目标,也许这一辈子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奔跑着。可是,奔跑的路并不平坦,即使是期望很平静地生活,有时,还会让你摔跤,摔得很疼。或许,还会受伤——这就是挫折。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挫折失败,可以增加人生的“财富”,磨难的同时也是磨练。没有挫折的人生,是看似幸运实则贫乏的人生。当挫折降临时,关键是我们如何应对它。俗话说:挫折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是正视,还是逃避?是勇敢的克服,还是无谓地沉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文章该从此处切题,组织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⑵,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⑴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⑵诮(qiào):责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1)扶而道之    (2)昔也往于东邑人   (3)必夫奇鬼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2)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3.读了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查看答案

小松 (4分)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首联中“刺”字用得特别传神,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2.这是一首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2分)

 

查看答案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分)

2.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6分)

3.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5.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

 

查看答案

狠 爱(16分)

徐立新

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可就是这短短的500米,对她来说,却是布满艰难的万水千山。

因为双脚有严重残疾,9岁的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就连稳稳当当地走都不行,她的脚踝处有明显的扭曲变形,脚掌根本着不了地,因此,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脚的外侧,每挪一步,她都是晃晃悠悠的。

短短的一条巷子,她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才勉勉强强通过,总算大汗淋漓地挪到路口, 学校就近在咫尺,可此时,她的脸上却露出更加悲伤的表情——接下来的路,再没有任何可扒扶和借力的东西。

她坐在地上,低头呜咽,乞求路人的帮助。

这一幕看着让人揪心,终于有人过来帮忙了,把她扶了起来,打算送她到学校。可就在这时,一个面目狰狞的女人突然冲了上来,怒气冲冲地从路人的手中将她夺了下来。大声吼道:“自己走过去!”

所有的人,都被女人的突然举动给吓呆了。她在一边开始大声哭泣,并且不愿意挪步,显然,她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A)

她的哭泣和不听从,引来女人更大的愤怒,开始使劲地推打她,一边打,一边怒问道:“每天都等待别人的可怜,你不觉得耻辱吗?每次都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不觉得羞愧吗?你脚有残疾,难道心也有残疾吗?”

没有人怀疑,女人就是她的母亲。她一边哭泣着,一边慢慢朝学校爬去,可这却招来了母亲更大的不满,母亲将她狠狠地拽了起来,怒吼道:“是人就直立行走,只有动物才爬,给我堂堂正正地走过去!”

直立行走,堂堂正正地走过去,对于她,该是多难呀!但是母亲全然不顾这些,在母亲的一声声怒责下,在接连摔倒14次后,她终于“走”进了学校……

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

此后,她宁可一次次地摔倒,也不愿意爬着去上学。因为母亲告诉过她,别人只能扶你一次,却不能永远扶着你……

9年前,母亲遭遇难产,她成了不幸的孩子,医生的诊断是“马蹄内翻足”,今生只能爬着走。那一刻,母亲伤心欲绝。为了帮她治病,母亲不顾一切地干活,什么累活脏活都愿意干,可女儿的病没有一丝的好转。(B)

母亲开始天天、月月、年年逼迫她坚强,甚至抛下所有的柔情,对她拳脚相加。为此,她吃尽了苦头,却学会了坚强。

在她14岁那年,奇迹发生了,她居然能直立行走了,虽然还不是那么稳当,虽然偶尔还会摔一个小跟头,但比之从前,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她在泪水和感激中终于明白,原来,母亲一直以来对她最狠心、最无情的“训斥”,恰恰是为了帮助她对抗和纠正命运对她的不公啊!寒微的母亲,从来都是心疼她的!

(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3期)

1.文章开头为什么反复强调“学校离家只有500米的距离”?(3分)

2.根据上下文意补出文中(A)和(B)处人物的心理活动。(4分)

3.“此时,站在她身后的母亲,泪如雨下。”她终于走进学校了,母亲为什么泪如雨下?(3分)

4.文中对母亲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选择一种,举例阐释。(3分)

5.你赞成文中母亲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智取生辰纲》选自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故事叙写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和晁盖等劫持成功,从而歌颂人民的智慧和斗争精神。

B.我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贬为滁州太守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出了传颂千古的

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C.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凭借紧张激烈的冲突和波澜起伏的情节塑造了葛朗台这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形象。

D.《风筝》和《雪》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在追忆中表达内疚自责,

后者在鲜明对比中表达要用战斗来创造美好世界的哲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