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默写(共4题) 1.提到奉献精神,人们自然会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 ”、...

根据提示默写(共4题)

1.提到奉献精神,人们自然会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                      ”、 

                    ,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名句。

2.皓月当空,李白“举杯邀明月,                   ”,苏轼则发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名山大川常会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大漠孤烟直,               ”;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              ,出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一览众山小”。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这与孟子在《<孟子>两章》中提出的观点“                                     ”是一致的。

 

1.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 2.对影成三人 高处不胜寒 3.大漠孤烟直 会当凌绝顶 4.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名句的背诵填写能力,直接填写更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4分)

①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②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知识。③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④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         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       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温暖的家,使它       了生命的胚胎。

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幸福不喜欢xuān(     )嚣浮华,它常常在àn (    )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xīn(    )的字条…… 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点zhuì(     )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查看答案

因为星星与月亮在一起,夜空更加璀璨;因为小草和鲜花在一起,大地更加缤纷;因为心与心在一起,牵挂更加浓烈;因为我们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生活更加丰富;因为我们与书籍、名人在一起,思想更加深刻……

请以“因为与你在一起”为题,写一篇文章。(55分)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意思。(5分)

(1)臣之妻臣                  私:        

(2)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        

(3)王之甚矣                  蔽:        

(4)今日不                    雨:        

(5)故愿王计之也              熟: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                        。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       ”字就是明证。(4分)

4.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