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阅读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1)蒙以军中多务 _____  (2)卿今当涂掌事 __

(3)稍稍宾客其父 _____   (4)不能前时之闻 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余闻之也久。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                                                             

做法:                                                             

4.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原因(必要性):                                                             

目的:                                                             

5.文中                                       一句话表现了吕蒙因“学”而使他的才略大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6.甲文中有两个成语(2分)           、         

7.用简要的语言说说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受到的启示。(4分)

 

1.(1)推托(2)当权(3)以宾客之礼对待(4)相当 2.(1)士别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怎么认清事情这么晚啊!(2)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3.原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做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原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目的: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7.有天才的人,不学习,也会变成平庸的人;普通的人努力学习,也会有长进;所以我们要把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宾客”一词。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即、更、见等字。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围绕仲永的父亲具体做法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围绕孙权为什么指导吕蒙读书来谈即可。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找出能表现吕蒙才略大有长进的句子即可。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平时的成语积累来接大此题即可。 7.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甲乙两文的主要内容,从吕蒙、方仲永前后的变化来谈启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空。(8分)

1.(2分)《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                      

2.(2分)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

                     ,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句子是

 , 

4.(2分)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句子 “             ,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péngbó        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shēnsuì      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查看答案

作文(40分)

在生活中,人人都在盼望着。小学时盼望上中学,中学时盼望上大学,大学时盼望……在你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你曾有过怎样的盼望呢?在你对未来的畅想中,你又有哪些盼望呢?请以"盼望"为题这一篇文章。

注意:这个题目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可回忆,可畅想等;具体的写法和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等;但内容要具体,不可空泛;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三)                    一 碗馄饨(12分)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选自《读者》2004年第8期)

1.、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愣住之后她难免会有一番心理活动。请你加以想象,描写出小姑娘的心理活动。(3分) 

2.、④⑧两段划横线处都写到小姑娘掉眼泪,这两次掉眼泪的原因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3.、文中有三个人物:妈妈、老婆婆和我,请问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3分)

4.、⑨段是文章结尾段,请你根据上面故事续写一段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3分) 

 

查看答案

(二)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与“建筑”之间必须有区别。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1.、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

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4)

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3)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