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诗: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甲)诗: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乙)诗: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轩:打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好饭好菜

B.过:访,探望         郭:古代外城墙

C.就:靠近                桑麻:桑树和黄麻

D.无时:随时              春社: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②翻译下列句子(2分)

还来就菊花:                                           

箫鼓追随春社近:                                      

③判断下面对这首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两首诗都是律诗,都描绘了作者作客农家的情形,但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有差异,(甲)诗主要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 (乙)诗主要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

B.两首诗的首联都是写作者受邀到农家作客的情形,(甲)诗中的“具鸡黍”、(乙)诗中的“腊酒浑”、“ 足鸡豚”,都反映了待客之简朴,从侧面说明农家之贫困。(    )

C.两首诗的颔联都是写景的名句,都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画,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

D.两首诗的尾联都是以佳节再次重游的愿望来写分别时的感慨,都表达了作者希望归隐田园的意趣。(    )

 

(8分)① C   ②略   ③√×××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默写填空(4分)

①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这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范仲淹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描绘出了西北边塞苍凉壮阔景象的句子是:千嶂里,                    

③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名句是                           

                           。(苏轼《浣溪沙》)

④庭下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查看答案

阅读柳宗元《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

A.百许头(表示数目估计)        B.日光下(清澈)

C.水尤清(寒冷)                D.而从者(随从)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不正确的是

A.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了远处去了。】

C.犬牙差互【狗的牙齿互相交错。】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文以写景见长,写潭,写树,写水,写鱼,写源头,写岸势,都写出了特点,生动细腻,精美异常。

B.第一段写潭写树。开头以行踪缓缓步入“小潭”,接着紧扣“石潭”写石的变化,突出山水之奇,最后写潭四周的树木,动静结合,语言精练。

C.第二段定点特写,正面写水侧面写鱼。首句突出了水的清澈,次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D.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又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查看答案

阅读《周庄水韵》选段,完成7—9题。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

1..选文第一段的结构特点是

A.总分式         B.并列式        C.层进式        D.对照式

2..下面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每次到周庄都会变换角度描写周庄。第一次游周庄是从动态的角度去写,第二次游周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写。

B.这段文字记叙了作者两次游周庄的情况,作者每次游周庄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游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C.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用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D.作者要强调每一次到周庄,都“乘船游镇”,原因是作者对周庄的水印象很深,这也突出了周庄水乡的特点。

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给此选段拟一个小标题,可以为:“节日夜景”或“梦幻般的夜晚”等。

B.此选段详写周庄节日夜晚灯光、焰火的美景,主要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C.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蔓延”一词,是感染、传播的意思,这种惊喜感染了地上很多人,大家都高兴起来。

D.此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方面生动地形象描写了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都属于游记。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元朝的苏轼。

C.《游恒山记》节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地理学家。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怀古五首》都出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在诗坛被尊为“诗圣”。

 

查看答案

为下列一则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最准确的是

2008年6月18日,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开幕式上,揭晓了青海湖形象标识和主题宣传词。青海湖形象标识和主题宣传词公开征集活动自去年8月展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征集活动中,共收到545人应征形象标识作品751件;收到938人应征主题宣传词来稿7028条。经在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评审委员会认真评选,最终选定了一个青海湖形象标识和“高原蓝宝石、梦幻青海湖”、“天高尘世远、宁静青海湖”等8条主题宣传词。

A.青海湖国际沙雕与大地艺术节开幕     B.青海湖形象标识和主题宣传词揭晓

C.青海湖形象标识公开征集与评选活动   D.青海湖主题宣传词公开征集与评选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