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0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  )(2分)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2.文章连用两个“不必说”,其作用是什么?(2分)

3.文段特别详写何首乌,有什么作用?(2分)

4.文段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词语概括)。(2分)

5.作者写这段景物的目的是什么?(2分)

 

1.先对园中的景物作粗线条的勾画,为下文具体描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铺垫。 2.表现儿童的好奇心理和对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 3.无限趣味 4.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 5.虽然我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但她用爱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使我感受到爱的温暖。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划线的字。(2分)

(1)未识书具  (     )        (2) 指物作诗立  (     )

(3)不能前时之闻  (     )        (4)稍稍宾客其父   (     )

2.下面各句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识具即诗四句

B.到舅家问焉唧唧唧唧

C.愿为鞍马东买骏马

D.自指物作诗立就,安能辨我雄雌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呢?(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   。(吴均《山中杂诗》)

2.______________ 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                       

 

查看答案

在“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全面了解了有关黄河的知识。

1.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请写出至少两句。(2分)

2.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明、有创意.)(2分)

3.在我们常用的俗语中,有许多和黄河有关,请任意写出两条并写出它的意义。(2分)

 

查看答案

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能按他的句式续下去。(2分)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

_________________              __        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2分)

1.《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           ,作者       ,台湾作家。

2.《丑小鸭》是一篇        体裁),作者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