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分)

两个卖瓜人分别在各自的西瓜摊前竖了一块牌子,夸耀自己的瓜好。甲在牌子上写道:“甜得舍不得卖。”乙在牌子上写道:“甜的舍不得卖。”仅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甲的生意非常好,而乙的西瓜却少有人问津。

问题:请问,就只有一字之差,为什么甲的生意那么好,而乙的西瓜却没什么人买呢?

 

原因是:甲写的“甜得舍不得卖”意思是他卖的瓜都很甜,都想留下来自己吃了。乙写的“甜的舍不得卖”意思是甜的不卖,只卖不甜的。当然甲的生意兴隆,乙的瓜少人问津了。(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6分)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

铁一般坚强的树干,是我们伟岸的身躯。风雨中A( )然挺( ),任狂风呼啸、霹雳惊天、暴雨肆虐。

披拂摇曳,是我们挥舞的手臂。和风吹过,树叶沙沙,那是我们真诚的致意——向湛蓝的天空,向B(   )(  )的太阳,向C广袤(   )无垠(   )的大地。

粗壮的树根,是我们有力的双足。深深陷入土壤,与脚下的土地有同样执著的坚持,不论是D(    )如油高(  )的田圃,还是瘠薄干瘦的荒野。

站立着,我们当像一棵树——一棵(     )的参天大树!

1.加点的词语书写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为括号处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       )(2分)

A.玲珑剔透

B.器宇轩昂

C.锐不可当

D.抑扬顿挫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正确的句子写出来。(2分)

 

查看答案

题目:我思想,我美丽

要求:(1)扣紧题意,有真情实感; (2)作文中不出现自己的班级、姓名。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字数在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回答文后小题。(12分)

全球变暖 我们咋办

叶小文

日前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学习讲座,常委们个个神情严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倾听科学家讲解一个“惊天动地”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有道是“天变不足畏”,可今日之“天变”——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广泛深刻地影响和危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都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今日之“天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行动中如何分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如何在“低碳经济”领域夺取竞争优势,而穿梭往来、吵吵嚷嚷。国际公认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组织IPCC发出警告,最近50年主要是由于排放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190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若在一家一户,这点变化或不易察觉,但在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却已是危机四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预计到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1.1℃至6.4℃,在短时间内达到甚至超过近1万年来的最高值。到那时,已经体现在冰冻圈、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气候影响会更加严重,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和飓风将不断来袭。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的确,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和海洋大气管理局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由工业革命前1750年的约280ppm,上升到2008年386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发达国家无疑应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承担更多的义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难免总量大、增长快,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的主要来源国。

天下如此堪忧,我们不能不忧!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毕竟还是阶段性的;气候危机初露端倪,却是趋势性的。经济复苏或可倾力而为,“绿色复苏”断难一蹴而就。关键是要赶快行动。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不懈努力,就包括努力去研究和发展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让我们都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吧。此非“杞人忧天”,实乃“先天下之忧而忧”!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2分)

2.文中划线的“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3.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列举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

4.本文多处运用成语、俗语,请选择一项分析其作用。(2分)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无善举,后患无穷。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我们着什么急?

D.先天下之忧而忧。

选(   )。 在文中的作用是:                                                               

5.这篇文章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说明。(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小题。(15分)

蘑菇转了一个弯

1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位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

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2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3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4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的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5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6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7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8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上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9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10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11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争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12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13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14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一个弯。

1.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6分)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一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着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5.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80字左右)(3分)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12 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的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                                      

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语句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