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8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

名著阅读(8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料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一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得过来,靠了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这部名著的作者是          。(2分)

2.、从这段文字来看,林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2分)

3.、这部名著中的梁山好汉哪一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心目中的英雄与这部名著中梁山好汉有何异同?(4分)

 

1.《水浒传》施耐庵 2.谨慎细心 3.无标准答案(举出一位梁山好汉得1分;分析异同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以为/且秦灭韩

B.为天下唱,多应者/诚开张圣听

C.扶苏以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

D.大楚兴,陈胜/秦色挠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4分)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8分)

材料一:在美国,各社区都有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德法等国都设有国家阅读基金,通常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韩国为了推动国民读书,也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组织和读书节……中国对国民的阅读状况也非常关注,提出了“国民图书阅读率”这个概念,每隔两年在国内进行一次调查。

材料二:目前,湖州市各中小学正在努力建设“书香校园” ,通过师生诵读、经典推荐、图书漂流、读书征文等活动,积极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切实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①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答:                                                          (2分)

② 学校将围绕“书香校园”活动对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请你为该问卷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一:                                                        (2分)

问题二:                                                        (2分)

③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请你设计一条选出标语。(不超过20字)

答:                                                             (2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积累(6分)

1..上下句默写。(4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2)                                , 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

(3)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池上碧苔三四点,                          。     (晏殊《破阵子》)

2..语境默写。(2分)

(5)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烈日之下劳动者在田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                       

(6)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                        ,只有香如故”诗表达了对梅花虽遭摧残,却仍保持高洁、坚贞品格的赞颂。

 

查看答案

写作(40分)

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有亲情的呵护;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能享受灿烂的阳光;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请以“我是幸福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题二:很多人常常标榜自己不为外物所动,不大轻易动真感情,说自己很坚强,有什么想法或者闷在心里不说,或者是看得很淡,总之让人看不出有什么情感的波澜。实际上,这样的人只会让我们不屑一顾,造物主赋予了我们五官,赋予了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赋予了我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关爱、误会、委屈、欢乐、鼓励……有什么理由隐藏自己?为什么要吝啬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你愿意诉说,那么就用你的笔记录下当时的那一刻。

请以“那一刻,我真的______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横线上可以填“哭”、“笑”、“感动”等词语。

要求:①写实事、抒真情;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穷人的风骨》,完成小题。(13分)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⑴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⑵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⑶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⑷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两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⑸ 我问:少了多少呢?

⑹ 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⑺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⑻ 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⑼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⑽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这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⑾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⑿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⒀ 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2..第 ⑻ 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3..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简单地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4..短文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5..文中的父亲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和老师,你最想跟他们说什么? (二选一,只要写出和其中的一个人说的话即可。)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