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填写 1.、请将出现在《童趣》一文中至今沿用的三个成语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

按要求填写

1.、请将出现在《童趣》一文中至今沿用的三个成语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3分)

 

 

 

 

 

 

 

 

 

 

 

 

 

 

 

 

 

 

 

 

 

 

 

 

 

 

 

 

 

 

 

 

 

 

 

 

 

 

 

 

 

 

 

 

 

 

 

 

 

2.、《论语》一文中强调责任重要的句子是                     ?(1分)

3.、《论语》一文中关于培养宽厚胸怀的句子是                 ?(1分)

4.、在山的那边,是海!(默写后一句)                              (1分)

 

1.略 2.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作展示(5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所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于不经意问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

请以“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山腰有一小村庄,多年来村民日常用水一直取自村口一眼古井,可近日井水忽然枯竭,村民只好下山取水。李老汉也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一人一天轮流下山取水。

首日,大儿子早早起身,肩担两桶,直奔山下,不辞辛苦,往返四次,总算在日落西山时注满了家中大缸。

第二天,二儿子携四只空桶下山,先到朋友家借马一匹,以马载桶,往返两次,日方过午,已将大缸注满。

第三天,轮到三儿子取水,他想起日前在山顶砍柴时所见清泉,于是上山循流观察地势,深思熟虑后召来村民,移石挖沟,山泉遂改道流经村中,村民再无缺水之苦。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做事要不辞辛劳,埋头苦干;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要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要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隆中对》选段,回答问题。(共15分)

【甲】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事:侍奉。③致:招致,引来。④趋:奔赴。

1.翻译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    (2)此天所以资将军(         )

(3)身厚币以招贤者(               )    (4)燕王吊死孤(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弱强者   贤能之用                    

B.曹操比袁绍  信义著四海

C.屏人曰    高祖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迎将军者乎

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译:                                                      

(2)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译:                                                      

4.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

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

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甲】段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

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以】文燕昭王采纳了郭槐的建议,拜郭槐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后来没多久就引

发了“士争趋燕”的局面。

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其中的哪些策略对当今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故乡》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生活              而辛苦,闰土为生活               而辛苦,别人为生活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2.选出对下面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B.“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C.“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D.“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的意思是月光不明,暗淡无光,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3.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2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2.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蝈蝈与蛐蛐》,完成后面题目。(4分)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章啊!他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他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1.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                 的描写,表达了诗人        

                             。(2分)

2.诗中分别描写了两个时令富有特征的景物,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景说说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