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感动。有时,你会被同学的奋勇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感动。有时,你会被同学的奋勇争先所感动,你会被同学友善的搀扶所感动;有时,你会挑灯夜读时母亲的热牛奶所感动,你会被失败时老师仍激情满怀的“加油”所感动;有时,你会被公交车上的让座所感动,有时你会被擦肩而过的一个微笑所感动……生活不缺少感动的素材,只缺少善感的心灵。就让我们寻找身边的点滴,拨动你我感动的心弦吧。

请以“就这样,我被你感动”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5分)

田园乐

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根据一、二两句,将诗歌中的美景加以描绘。

(2分)

2.“莺啼山客犹眠”一句写的极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尝以一束苎,于荆州长沙西库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以手巾裹之。彬得金,送还西库。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忽遽,不记录。檀越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仰酬,往复十余,坚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以廉慎。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二)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②苎zhù:苎麻。③遽:匆忙。④檀越:指“施主”。⑤郫pí:地名,今四川境内。⑥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⑦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近有人以金质钱(抵押)

B.五月披羊裘负薪(背)

C.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作宰相)

D.枉于法,则免于相(避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以手巾裹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彬后为郫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夫子嗜鱼而不受者长跪而谢之

D.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虽千里不敢易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诫也。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4. 甄彬和公孙仪都不贪财,但具体表现不同。请结合文意,分别评析。(4分)

 

查看答案

(二)天山雪莲有谁怜?

①天山雪莲,别名雪荷花,主要生长在天山、阿勒泰山和昆仑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雪线附近的高寒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之中,独有的生存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稀有而珍贵,并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药用价值,人们奉之为“百草之王”、“药中极品”。

②近年来,新疆天山野生雪莲惨遭破坏,不法分子采挖猖獗,专家不得不发出警告: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不出20年,它就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③因为天山雪莲具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全国各地到新疆求购者络绎不绝,收购价格逐年递增,品质好一点的天山野生雪莲收购价,一株甚至在20元至30元之间。随着产量锐减,价格战势必愈演愈烈。由此,采挖、收购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④现在,天山野生雪莲就像是一块“唐僧肉”,谁都垂涎三尺。每年七八月天山雪莲花盛开的季节,成群结队的不法分子来到3000米以上的雪线采挖天山野生雪莲。由于缺乏采挖雪莲的基本知识,他们经常在雪莲尚未开花时就连根挖走,使它们失去继续生长开花以及播撒花粉繁衍的机会,造成毁灭性破坏。被采集来的雪莲很多都成了私自叫卖的旅游产品。以前采挖者以当地牧民为主,现在很多旅行者也加入了这支队伍,随身携带一些“战利品”成了他们旅行的“额外任务”。

⑤过去,冰川上的雪莲两三朵一丛,五六朵一簇,繁茂旺盛,十分好看。现在这样的盛景已不复存在。只有在人迹罕至的岩石缝里,才能看到零星含苞待放的雪莲花。

⑥除了人为的疯狂采挖导致天山野生雪莲陷入生存困境以外,全球气候变暖也给它们“雪上加霜”。因为气候“暖化”导致山脉积雪面积逐渐减少,雪线上升,积雪时间也相对缩短,适宜天山野生雪莲生存的区域不断缩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山野生雪莲可生长区域面积大约有300万公顷,现在仅剩下1/5了。新疆境内的天山野生雪莲已不足3000万株,而且每年都有500万株流入市场。目前,国家已把雪莲列为二级濒危植物。

⑦雪莲的现状引起了专业人员的关注和担忧。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利用克隆组培技术,在天山天池人工种植雪莲,现在已有部分开花。落户于新疆天山巩留林场的保护培育基地目前已将30万株人工雪莲从温室苗圃成功移栽至海拔1400米的天山山腰,成活率达到95%。

⑧此外,为了保护野生雪莲,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天山野生雪莲限量采集制度,例如以发放采集许可证的办法,限制天山野生雪莲的采集上市量。从去年开始,有关部门将许可采集的天山野生雪莲总量限制在每年70万株,这一采集量较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当地政府还规定,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天山野生雪莲采集期,其余时间为禁采期和封育期。

⑨我们衷心希望,天山雪莲能够永远在雪山上无忧无虑地绽放。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07年第12期,文字有删改)

1.综观全文,简要概括导致天山野生雪莲陷入生存困境的原因。(4分)

2.为了抢救天山野生雪莲,有关部门人士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概括回答。(4分)

3.“现在,天山野生雪莲就像是一块‘唐僧肉’,谁都垂涎三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4.下列判断,哪些是错误的?指出来,并简述理由。(4分)

①面对新疆天山野生雪莲惨遭破坏的现状,专家发出严重警告,不出20年,它就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②现在,天山野生雪莲可生长区域的面积大约只有60万公顷了。

③目前,天山野生雪莲的收购价一般在20元至30元之间,而产量锐减必将使价格继续上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16分)

①黎明,一缕晨曦透过窗子,用无数纤指拂醒四壁.我在阳光的抚摩下醒来,于是,一个翻身又撒出一串鸟的欢鸣。这世界真美好。一天,不,是一年、一生,就这样开始了。这是阳光的恩赐。

②阳光真好。所有的门窗都已经打开,阳光占据了每一个细微的地方。我把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打开,让阳光进入。阳光穿透了我,心被阳光俘虏了,于是心情也变得阳光了。阳光给我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流动的柔和,无波的宁静。当阳光牵着宁静,走着猫步来到我的房间,我浮躁的心被阳光抚平了。

③沐浴着阳光,我想起了《圣经》中对阳光单纯至极的描述:“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仿佛一降临人间就看到了温煦的阳光。他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是的,有了阳光就够了。仁慈的阳光每日每夜都在关爱着我们。即使星辰闪烁、月色朦胧,即使大雪纷飞、阴雨绵绵,阳光从来没有停止过普照我们。它把光芒藏在星辰和月华中送给我们,它把光芒藏在雪花和雨珠中送给我们。可是又有多少颗心能够感受到它呢?可是又有多少颗心能够为之感恩呢?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让人们贪婪的攫取,但却无法占有。阳光是一朵美轮美奂的花儿,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是先帝圣哲,还是凡夫俗子,它都不会只为你一个人绽放。阳光普照下的生活明净温暖,阳光普照下的生命灿烂如歌。

④在阳光下徜徉,捡拾关于阳光的碎片。冬天的阳光从云隙间筛下来,碎碎的、纯纯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捧满满的一把。阳光洒落时,我们常常忘却冬天,温暖的阳光浅吟歌唱,和着生命的律动。“来!晒晒太阳!”在乡村,阳光最多的地方,聚集的人们也最多。低矮的屋檐,背后是红砖围墙,青灰色的瓦片垂着耳朵,仿佛在倾听着什么。那是一块阳光照耀最多的地方。人们一边在阳光的温泉里沐浴,一边在阳光的河流里打捞明灭的往事。窃窃私语,谈一些奇奇怪怪咸咸淡淡的故事;交头接耳,谁家今年的收成最好,谁家的孩子谋取了显赫一家一族的荣耀……在这块离太阳最近最温暖的地方,人们饱餐着阳光的盛宴,把阳光紧紧地捂在怀里。即使有贫穷和黑暗,也会被阳光驱赶的一干二净。

⑤春天的阳光是彩色的,他濡染花朵,花儿姹紫嫣红;它润湿草儿,草儿一派绿色。夏天的阳光热烈坦荡,它慷慨资助花木,使它们蓬勃热烈地生长。秋天的阳光酿制出万种美味,清芬迷漫于空气之中,闻之则嗅到世界的馨香;甜蜜蕴涵于百果之内,品之则尝出人间滋味。

⑥阳光每天都在给我们输血,每天都在给我们补充营养。阳光永远是我们幸福的指向。随风蹁跹的落叶,纷纷飘舞的雪花,栖于花瓣上的蝴蝶……都是阳光送来的请柬。

⑦捡拾阳光的请柬,用一页页的阳光装订我的岁月。

(《捡拾阳光的请柬》)

1.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当阳光牵着宁静,走着猫步来到我的房间,我浮躁的心被阳光抚平了。

(2)在这块离太阳最近最温暖的地方,人们饱餐着阳光的盛宴,把阳光紧紧地捂在怀里。

2.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的阳光具有哪些特点?(3分)

3.文中第四段有讲到在乡村,人们在阳光下谈故事,这一小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4.文章最后一段里提到“捡拾阳光的请柬”,什么是阳光的请柬?结合你的生活感悟,思考怎样才能捡拾到阳光的请柬。(6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1)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然而,反过来说,(2)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