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在临泽用普通茶壶烧开水,沸水的温度可达100℃ B.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
C. 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6×103N D. 一张课桌的高度约1.2m
如图是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L的关系实验装置,其中A是底面积为25cm2的实心均匀圆柱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物体A,使其缓慢浸入水中(水未溢出),得到F与h的关系图像如图中实线所示。
(l)若将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的压强为多少_________;
(2)浸没前,物体A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完全浸没时,A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N,密度为___kg/m3;
(4)换用另一种未知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绘制出如图中虚线所示图像,液体的密度_______?
一空心铜球,质量为89g,将其浸没在水中时,恰好悬浮,求铜球的体积和空心部分体积? (ρ铜=8.9×103kg/m3)
现有一形状不规则的木块,小明同学用图甲、乙、丙所示的方法测出了木块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向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水的体积记作V1。
(2)将木块轻轻放入容器中,液面上升至V2。
(3)用细针将木块按压,使木块浸没于水中,液面上升至V3。
请写出下列物理量的表达式:木块的质量m=_______,木块的体积V=_______,木块密度ρ=_______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小丽同学利用一根吸管制作一个简易密度计.
(1)为让吸管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应在吸管的__(上端/下端)塞入一些铜丝作为配重,并用石蜡将吸管的下端封闭起来.
(2)这根吸管竖直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__(变大/变小/不变),液体的密度越大,它露出液面部分的长度__(越长/越短/不变),竹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_____竹筷下表面受到盐水的压强(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如在吸管上标上相应的密度刻度,不就能直接显示所测液体密度的大小吗?于是她决定对吸管进行刻度的标定.在标定刻度前,她先测出吸管在水中漂浮时浸入水中的深度H(如图所示).若漂浮在密度为ρ液的其他液体中,则浸入的深度为h,可推出h的表达式为_______.(用ρ水、ρ液、H表示)根据以上表达式即可对不同液体的密度在吸管上进行标定.如图中的四种刻度的标示合理的是_________.
(4)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要使简易密度计上两条刻度线(如图.9、1.0)之间的距离大一些,可适当__(“增大”或“减小”)配重,或换____(“粗”或“细”)一点的管子.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研究,下图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1)分析图B、C、D,说明浮力大小跟_________有关。
(2)分析图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N.
(4)小明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一小团橡皮泥、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橡皮泥团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橡皮泥团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橡皮泥团捏成“碗状”再放入水中,它漂浮在水面上。
(a)小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由于第一次橡皮泥团受到的浮力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第二次呈“碗状”时受到的浮力,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
(b)同组的小红不同意小明得出的结论,她指出小明的实验有一处错误,所以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橡皮泥形状的改变,没有控制物体都要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