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1.5m
B. 一只苹果的质量大约100g
C.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5m/s
D. 物理课本的重力约30N
小华和小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找来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用一弹簧做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如表:
钩码质量/g | 0 | 50 | 100 | 150 | 200 | 250 | 300 | 400 |
指针位置/cm | 2 | 3 | 4 | 5 | 6 | 7 | 8 | 8 |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
(2)分析数据,小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拉力不大于 N的情况下,弹簧的 跟钩码的拉力成正比;
(3)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象,应该是下面 图(填序号)所示的图象.
(4)小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另外作出了“弹簧伸长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象,发现该图线也不过原点,你认为原因是 .
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 (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
(5)关于该实验,同学们得到如下结论,错误的是
A.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重力和水平面对小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小车在水平面上向前运动时,惯性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C.实验中主要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和理想实验法
D.通过三次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6)如图2,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试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木块与小车的接触面粗糙,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对平衡力
B.若木块与小车的接触面粗糙,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作用
C.若木块与小车的接触面光滑,小车加速时木块仍保持匀速向右运动
D.若木块与小车的接触面光滑,小车突然减速时木块会向右倾倒.
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
(1)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要得到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
(2)实验改进后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平衡现象,为了验证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时,则要进行的操作是: .
如图是“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块,沿着水平方向做 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是:大小 ,方向 .
(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有关;比较甲、丙两个实验, (能/不能)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原因是 .
(3)以上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最大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理由是 .
小明和小华在实验室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小明先把金属块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如图1所示.然后他将金属块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在向右盘加砝码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他应该 (填“增加”或“减少”)砝码;天平平衡时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和右盘砝码如图2所示.则该金属块的质量为 g;金属块的密度为 kg/m3;“适量”的含义是① ,② .
(2)小华说小明在天平的使用上存在错误,这个错误是 ;并且这种测量方法使测量的金属块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接着他们又对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3中甲所示.他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甲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应是 (选填图3中“乙”、“丙”或“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