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B超是利用...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
B.小明往水瓶里倒开水,能听出水装得满不满是根据声音的响度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是指音调
D.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1)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能量,也有很强的穿透性,在医学领域有很多应用. (2)往暖瓶灌水的时候,瓶内空气柱振动的快慢发生变化,影响了声音的音调. (3)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大小)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4)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解析】 A、医生用B超观察胎儿的发育情况,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B、往暖瓶内灌水时,激起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声音;随着不断灌水,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频率变快,音调增大,凭着对音调变化的感觉,可知道是否灌满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是指响度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属于防止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体积为20厘米3,质量为78克的空心铁球,其空心部分体积多大?若在空心部分灌满铅,总质量为多大?(ρ=11.3×103千克/米3,ρ=7.8×103千克/米3
查看答案
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于11月19日下午抵达宜昌,从武汉到宜昌这段约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声学组检测到江豚3头次.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发现某江豚时,声纳发出声音0.4s后接收到了从江豚反射的回声,这只江豚离声呐多远?
查看答案
小黄同学做“比较两种材料保温性能”的实验,他取泡沫塑料①和卫生纸②两种作保温材料,两根相同的温度计,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烧杯,钟表和热开水,以及细线、硬纸片、剪刀.做两个相同的硬纸外壳,其中一个装置如图(a)所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得图(b)所示“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实验过程室温基本不变,请回答:
(1)你认为小黄在操作时,就控制变量法方面还要注意什么?(只要求写出一条)
(2)①和②哪种材料的保温性能较好?为什么?
(3)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manfen5.com 满分网
(1)小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______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道倒立、______清晰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落上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______(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查看答案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编号
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
/CM
琴弦的横截面积
/MM2
A200.3
B200.7
C尼龙丝300.5
D400.5
E尼龙丝400.5
(1)如果小兰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的琴弦(只填写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探究;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 (只填写数字代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