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波全部传入人体 B.声...

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
A.声波全部传入人体
B.声音的音调变低了
C.声音的音调变高了
D.锣面停止了振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解析】 响声消失是振动停止的结果,手一按,使锣面的振动停止了,所以发声就停止了.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2)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______(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一极远处    D.0~25cm
(3)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小明和小芳为了研究泡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她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稳变化的其他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    相同.
(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和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与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t/min10203040150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T1/℃80645550412120
棉絮组水温T2/℃80564332282020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    ℃.经过40min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降低了    ℃;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除了采用相同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    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查看答案
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600.76
B600.89
C601.02
D800.76
E80______
F1000.76
G801.02
H尼龙801.02
I尼龙100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要选择三根琴弦,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mm2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查看答案
如图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manfen5.com 满分网
时间/min12345678910
水温/℃92939495969798999999
(1)请指出他们在实验中操作错误之处:______
(2)在纠正错误后他们继续实验,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上图中的______(甲/乙)图,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3)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
(4)根据记录在图中画出水的沸腾图象.(注意:图在答题纸上画)
(5)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给出一种原因即可)
查看答案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