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兰兰家距学校约2400米,她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大约用10分钟,盛夏的一天,由于匆忙...

兰兰家距学校约2400米,她每天骑自行车上学大约用10分钟,盛夏的一天,由于匆忙,她停放在烈日下的自行车爆胎了.
(1)请你帮她分析爆胎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若自行车重约100N,人重约500N,骑自行车时轮胎总着地面积约50cm2,则兰兰骑车的平均速度多大?骑车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你还知道自行车的哪些设计利用了什么物理知识?(至少写两点)

manfen5.com 满分网
(1)放在烈日下,轮胎内气体会受热膨胀,气体压强变大,就会撑爆轮胎. (2)已知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兰兰骑车的平均速度;根据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和压强公式求出骑车时对地面的压强. (3)自行车设计过程中用到了省力、增大摩擦、减小压强等物理知识. 【解析】 (1)原因:暴晒后温度升高,轮胎内气压增大,轮胎内、外压强差大于轮胎所能承受的压强,导致轮胎爆裂. 建议:自行车放在阴凉处,夏季轮胎不要充气太足. (2)兰兰骑车的速度: V===4m/s; 人骑车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 P====1.2×105Pa. (3)轮胎、车把手上的花纹增大摩擦力;刹车系统为省力杠杆;用力捏车闸增大摩擦力;自行车的尾灯利用光的反射;自行车铃响振动发声;脚蹬子、车把手为省力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请根据所示图回答:
(1)红色是火炬的主色调,从光学角度看,火炬的主要部分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______
(2)火炬“重985克”,用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述应该是______.火炬长72cm,合______m
(3)火炬手手持火炬静止时,应对火炬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约为多大?(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4)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丙烷.常温下丙烷为气态,可采用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丙烷燃烧时,______能转化为内能.
(5)火炬外壳使用到金属材料铝,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A.铝的导热性差   B.铝的磁性强    C.铝的导电性好    D.铝的密度小
(6)“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重要理念,“祥云”火炬的设计在很多方面体现出这些理念,凸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环保的重视”.请根据图提供的信息,从物理学的角度简要说明“祥云”火炬的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理念的.(只要求回答其中一点).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小明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A和B的要求是______,原因______
(2)在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______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它重合,请你猜想原因可能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小芳和小明分别设计了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他们各自设计的实验电路及实验数据记录如下所示.(小芳和小明实验时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
manfen5.com 满分网
小芳的实验数据记录
I1/AI2/AI3/A
0.20.40.6
小明的实验数据记录
电流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I1/A0.160.20.240.28
I2/A0.160.20.240.28
I3/A0.320.40.480.56
(1)从他们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2)小明根据他的实验数据断定“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一定相等”,这是因为他选用的两个电阻R1、R2的大小关系是:R1______R2
(3)分别指出小芳、小明的实验设计各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______
查看答案
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小明同学调节杠杆平衡后,在杠杆左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的重为0.5N,并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杠杆,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2N(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当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逐渐移至垂直于杠杆位置时,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05年8月的一天晚上(当时气温20℃左右),厦门市一辆运送液化石油气的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车上罐内的液化石油气泄漏,泄漏的液化石油气急剧汽化,消防队员在施救过程中,无意间发现泄漏孔附近潮湿的棉纱结了冰,于是消防队员用潮湿的棉纱堵住泄漏孔,不一会儿棉纱居然也结了冰堵住了泄摒孔.看了这则报道后,小王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不高于O℃;而小王的母亲则猜想泄漏孔附近的温度仍然为20左右.
(1)根据上述报道中描述的现象,你认为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这样猜想的依据是______
(2)请你解释为什么堵泄漏孔的潮湿棉纱会结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 题型:解答题
  •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