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下列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新近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B. 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C. 化石与地层的先后顺序没有直接关系 D. D.不同地层中埋藏的化石差异很大
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 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的地球上原始大气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C.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含氧气
D. 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取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繁殖等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认为,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原始大气中不含有( )
A. 水蒸气
B. 氧气
C. 甲烷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如果把人看做是一台仪器,眼睛算得上是其中最精妙的部件之一。人眼能看到物体,与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有关。光线通过相关结构到达视网膜,视网膜的视轴终点有一个浅漏斗状的、富含叶黄素的小凹陷区,叫做黄斑中心凹,那儿分布着丰富的视觉细胞,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视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在明亮的环境里,主要是视锥细胞提供视觉功能,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这就使我们在明亮的环境能够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视杆细胞只能感应光的明暗,不能感应光的色彩。
视觉细胞内的膜结构上布满能够吸收光的视觉色素。视杆细胞上的视觉色素由光视蛋白和视黄醛分子构成,视黄醛分子来源于维生素A。当视觉色素吸收光后,其结构会发生改变,最终使得视杆细胞的电压发生变化,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给大脑。而在视锥细胞中存在着其他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
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通过两种视觉细胞对光的感应实现的,比如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肯定会让这些文字处于你的视野中央。在视野中央所对应范围的中心凹区域,每平方毫米仅视锥细胞就有18万个,这些细胞能够将接收的信号全部传输给大脑,因此,视野中央有很高的分辨率。而余光所对应的中心凹周围几乎没有视锥细胞,全部都是视杆细胞,我们仅能看到模糊不清的图像。
人眼约有一亿多个视杆细胞和八百万个视锥细胞。这些视觉细胞死亡后不可再生,所以人眼的视觉细胞是人体最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但是,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短波蓝光已成为视觉细胞的头号杀手之一,它能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使光敏感细胞凋亡。这种对人眼造成危害的蓝光,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荧光灯、手机、LED等发出的光线中!
(1)物体反射的光线,最终落在___ 形成物像。当视觉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______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视觉。
(2)《东周列国志》提到“此鸟为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根据文中信息推测,鹗鸮的视觉细胞与人相比,___ 细胞相对较多。
(3)若____缺乏,则视黄醛分子减少,从而影响视杆细胞的功能,使人在黑暗环境中对光不敏感,形成夜盲症。若位于X染色体上某个基因异常,会导致人体无法感受红绿光,引发红绿色盲症,这说明基因__________。上述两个视觉异常的疾病可以遗传的是____。
(4)根据文中末段中给出的信息,请写出一条保护眼睛的具体措施
在自然界中,细菌常常被多种生物捕食,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细菌进化出不同的防御策略。为研究单孢细菌防御线虫捕食的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孢细菌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营养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这类生物在生态系统的____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单孢细菌防御线虫捕食是否与真菌A有关?研究者分别测定有无真菌A时,单孢细菌和线虫的数量。由图可知,有真菌A时________,可以推断真菌A与单孢细菌防御线虫捕食有关。
(3)通常情况下,真菌A利用菌丝从土壤腐殖质中吸收水、无机盐和____。在特定条件下,真菌A的菌丝可形成捕食器,捕食线虫。研究者推测,单孢细菌能产生某种物质使真菌A形成捕食器。
(4)研究发现,单孢细菌会将产生的尿素、甘氨酸、羟脯氨酸等物质释放到环境中。研究者用含有上述三种物质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真菌A,统计捕食器的数量,结果如图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单孢细菌通过__________,从而维持自身群体的生存。
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善跳跃、能飞行,食性杂、分布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蝗虫身体分为三个部分,____负责感觉和摄食;胸部具有三对足、两对翅,是_____中心;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各部分分工合作,不仅增强了运动能力,还提高了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2)蝗虫运动能力强,第三对足发达,又称跳跃足。如右图所示,足内的A、B肌肉附着在____的内侧面。蝗虫起跳时,A肌______、B肌_______,足由弯曲状态变为伸展状态,完成跳跃。
(3)不同动物的运动形式不同。下列四种动物中,完成运动所需结构与蝗虫最相似的是 ___。
A.水螅 B.蚯蚓 C.蜗牛 D.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