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为了探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

为了探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等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请尝试对他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

(1)图中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模拟的是____________,与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相比缺少了________

(2)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________,为其提供能量。

(3)沉积在[3]处的物质相当于____________中的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______________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如表所示大猩猩与猕猴、兔、鸡、响尾蛇和金枪鱼等5种动物中细胞色素C的差异。请据表回答问题:

生物名称

猕猴

响尾蛇

金枪鱼

与大猩猩氨基酸的差异数目

1

6

12

13

20

 

(5)由表中数据可知,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

(6)现存的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原始大气 氧气 闪电 原始海洋 无机小分子 猕猴 自然选择 【解析】 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气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气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分析题中信息可知,与大猩猩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小,与大猩猩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越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大量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1)从1处泵入的气体成分是模拟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 (2)1内两电极通电是模拟实验中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闪电,为其提供能量。 (3)搜集到的证据:沉积在3原始海洋中有多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 (4)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生成有机小分子吗?米勒实验作出的假设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他搜集到的证据是在冷却的液体中检测到氨基酸等有机物。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 (5)通过题中数据的比较可知:大猩猩与猕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鸡有12个不同,与响尾蛇有13个不同,与金枪鱼有20个不同,因此基于这些数据,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猕猴。 (6)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对生存有利的变异的个体适应环境而得到保存和发展,具有对生存不利的变异个体由于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的适应性就是这样形成的。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外因,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和过程,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生物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而不是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变异。因此,现存的生物都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和用具:20 ℃室温条件下,20只大小一致,每10秒心跳动在30~36 次之间的成年水蚤;向装有等量香烟烟丝的4个烧杯中分别加注

20 mL、30 mL、40 mL、50 mL的蒸馏水,浸泡1天,制成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

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将水蚤分成5等份,分别移入清水及20 mL、30 mL、40 mL、50 mL的烟草浸出液中。5分钟后,测量每只水蚤的心跳次数。

②分别计算各组水蚤每10秒心跳次数,其数据记录如表:

组号

用不同量的蒸馏水

制成的烟草浸出液

清水

20 mL

30 mL

40 mL

50 mL

每10秒心跳次数

35

42

39

37

36

 

(1)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组加清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步骤②每组在统计数据时,为了使数据科学有效,应该采取的数据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实验中要选用的水蚤、室温等条件都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具有________作用。

(4)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有害物质,能诱发人体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查看答案

如图为鸟卵的解剖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鸟的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的是[ ]________和[ ]________,提供水分的是[ ]______,小麦种子中与卵黄功能相同的结构是________

(2)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的是[ ]________

(3)鸟卵中能够发育成雏鸟的结构是[ ]________

(4)鸟卵中卵细胞由[ ]________、[ ]________和[ ]__________组成。

 

查看答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应及时隔离治疗,请据此回答问题:

(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称为________,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_免疫。

(2)该病原体不能独立生活,只能营________生活。

(3)患流行性感冒的同学需隔离治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能否用抗生素治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女性甲及其家庭成员某常染色体控制的遗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请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家庭成员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哥哥

女性甲

患病情况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者

正常

患者

 

(1)人类的遗传病通常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致病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分析表中的信息可知,该致病基因是________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A和a分别表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A对a是显性的,则其哥哥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外祖母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可见,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隐性遗传病,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会________。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后代中该遗传病出现的机会就会增加,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________________

(3)若父亲和母亲再生一个孩子,患该遗传病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遗传研究的良好材料。通常是雌雄同株,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如图所示,一株由紫色玉米粒发育成的植株A,与一株由黄色玉米粒发育成的植株B相邻种植,发现植株A玉米穗上的籽粒均为紫色,而植株B玉米穗上的籽粒有黄色和紫色两种。已知玉米的紫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由基因Y和y控制。请据图分析回答:

 

(1)如图所示,玉米的花粉既可以落到同一植株的柱头上(如杂交Ⅰ),也可以落在其他植株的柱头上(如杂交Ⅱ),玉米的这种传粉方式属于____________。自然状态下,玉米的这种传粉需要______作为媒介。收获时,玉米果穗上往往有缺粒,这是____________造成的。

(2)分析可知,植株B上所结紫色籽粒、黄色籽粒的基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植株A所结紫色玉米粒的基因组成,某同学随机选取了植株上2粒紫色种子单独隔离种植,所结玉米籽粒全为紫色。该同学即判断植株A上所有紫色籽粒的基因组成都是YY。可老师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某同学在自家的高茎(基因组成为TT)玉米田里,发现了一株矮茎玉米。请完成该同学设计的探究矮茎玉米性状出现原因的实验方案。

方法步骤:

①将矮茎玉米与高茎玉米杂交,获得子一代。

②让子一代个体进行图中杂交Ⅰ方式传粉,获得子二代。

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结论:

③若子二代只出现了高茎一种性状,则矮茎性状是________引起的。

④若子二代出现高、矮两种性状,则矮茎性状是____________引起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