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x,物镜是8x,第二次使用...

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x,物镜是8x,第二次使用的目镜是20x,物镜是45x,那么第二次看到的结果是

A. 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B. 细胞变小,数目减少

C. 细胞变大,数目增多

D. 细胞变小,数目增多

 

D 【解析】 显微镜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加,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大,细胞的数目则减少;如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减小,视野中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的数目增多。依题意,第一次物像放大倍数是:5×8=40,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是:20×45=900。所以第二次物像放大倍数比第一次物像放大倍数要大,因此,第二次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变大,数目减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现象.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的是

A. 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C. 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相近

D.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查看答案

春夏季节,小玲患上了甲型H1N1流感,小芳患上了肺结核,H1N1型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质,甲型H1N1是由某种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小芳由于及时治疗,治疗后康复出院。

(1)引起这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病情,医生采取了①给家人和同学接种疫苗;②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③对小玲和小芳家中住所及用具进行消毒;④对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⑤让老师和同学去探望五项措施控制来预防传染病。其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3)给家人和同学接种疫苗后,能刺激产生______,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免疫。

(4)从材料可知,甲型H1N1流感是属于___________类传染病。(填传染病类型)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某同学的手指突然受到针刺以后,手指皮肤中的[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②]________传到脊髓中的[③]_______,然后神经冲动再通过[④]__________,传到[⑤]___________引起上肢相应的肌肉收缩,产生缩手动作。

(2)上述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反射(填“非条件”或“条件”)

(3)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_________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查看答案

下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图),其中A、B、C表示血管中的物质,D表示某器官,a、b表示血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5分)

(1)医生从某病人的D内取出一些食糜,经化验得知,其中含有氨基酸、少量麦芽糖、无机盐、酒精分子、脂肪酸等。则D是             

(2)C要到达脑部,经过心脏时,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的        

(3)a、b内的血液相比,b内血细胞的含量              (填减小、不变或增大)。

(4)物质B进入乙细胞是通过          实现的,途中离不开甲细胞的作用,则甲细胞是           细胞。

 

查看答案

考场上的你,信心满满,大脑如陀螺般飞速运转,笔尖轻快地写下答案.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1)人体细胞中的有机物来源于食物,食物中含能量的物质有.

(2)食物中含有能量的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被消化,请参照图中两种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程度的示意曲线,绘出淀粉的消化曲线.

(3)淀粉在消化道内最终被分解成葡萄糖,在小肠处经过吸收进入血液,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有.

(4)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需要在氧气的参与下进行.如图所示吸气过程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状态.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小于)外界气压.

(5)氧气在肺泡处进入血液,与结合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脑细胞.

(6)最终,在脑细胞的中,葡萄糖在氧气的作用喜爱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