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请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1)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糊2毫升,再向A中加...

请观察如图,回答问题

(1)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糊2毫升,再向A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B和C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再向C中滴入稀碘液,C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

(2)将三支试管震荡后,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欲热十分钟,C试管的变化是_____

(3)水浴十分钟后,向A、B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A试管的变化是_____,B试管内的现象是_____.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与B试管_____

(4)根据本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变蓝 蓝色褪去(蓝色消失) 变蓝 不变蓝 对照 唾液能消化淀粉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A、B、C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淀粉糊2毫升,再向A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B和C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再向C中滴入稀碘液,淀粉遇碘变蓝色,因此C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变蓝。 (2)将三支试管震荡后,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预热十分钟,C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淀粉糊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色,因此C试管的变化是蓝色褪去(蓝色消失)。 (3)A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B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水浴十分钟后,向A、B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A试管的变化是变蓝,B试管内的现象是不变蓝。设置A试管的目的是与B试管对照。 (4)根据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能消化淀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某班同学用银边(边缘是白色的,其中不含叶绿体)天竺葵做作了如下实验,请你回答问题:9分。

1)先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2)用黑纸把一片叶的部分从正面和背面盖住,如图乙部分,然后移到       下,照射34小时。

3)剪下这个叶片,去掉黑纸。将叶片放在盛有       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

4)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放在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这时可以看到,叶片甲乙丙三部分变成蓝色的是        

5)上述过程形成两组对照实验,写出其中一组                  

6)上述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产物是           ,条件是     

 

查看答案

晴朗的白天进入植物体叶片气孔和从叶片中通过气孔散失的气体依次是(  )

A.二氧化碳;氧气           B.水蒸气;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   D.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查看答案

下列例子中,哪一项不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 重庆某地遭遇罕见蝗灾,紧急请求支援大量的青蛙、麻雀和蛇

B.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温室大棚中放养蜜蜂或熊蜂

C.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D. 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钩挂在路过动物的皮毛上

 

查看答案

田间喷洒农药,农药绝大部分不能进入到植物细胞内,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是( )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 细胞壁    D. 细胞核

 

查看答案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所做的诗词里还蕴含不少生物学现象和规律.下列对相关诗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是水分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的发育是不完全变态发育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雌蛙鸣叫吸引雄蛙来抱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