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一个池塘被农药DDT污染,在池塘中有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鱼鹰,则体内...

一个池塘被农药DDT污染,在池塘中有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水蚤鱼鹰,则体内DDT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A. 浮游植物    B. 水蚤    C. 鱼    D. 鱼鹰

 

D 【解析】 此题考查生物富集作用,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以鱼鹰的体内DDT含量最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 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 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查看答案

兔和鼠都吃草,兔和鼠又都被狐所捕食,草、兔、鼠、狐四种生物构成了    (    )

A. 一条食物链

B. 两条食物链

C. 三条食物链

D. 四条食物链

 

查看答案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甲、乙、丙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 甲是生产者,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C. 甲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D. 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

 

查看答案

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金属类等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 )

A. 分解者很少    B. 生产者很少

C. 消费者很少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面科普文章,完成相应的试题。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结构简单,较易发生变异,导致后代的“外貌”发生改变。流感病毒的“易容术”常常使今年研制的疫苗到明年就没有效果了。科研人员希望研发一种通用疫苗,应对多种变异的流感病毒。

研究发现,流感病毒表面有两种重要蛋白(如右图所示),分别是血凝素(HA蛋白)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其中HA蛋白是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关键蛋白。HA蛋白由“冠盖”和“茎秆”组成,外形像蘑菇。冠盖部分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且频繁发生变异;茎秆部分相对保守并被冠盖遮掩,仅能引起微弱的免疫反应。科研人员想到研发一种不带有冠盖、仅保留茎秆的疫苗,这样既可以使疫苗有效,也能使疫苗对多种流感病毒有效。

这一思路虽然前途光明,但茎秆隐藏于冠盖下,往往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且冠盖与茎秆之间的关系近似于唇亡齿寒,如果去掉冠盖的话,剩下的茎秆会变得非常不稳定,甚至散架,从而无法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也就奢谈制备通用疫苗的愿望了。

经过反复研究,研究人员最终巧妙地将H1N1流感病毒HA蛋白的茎秆和铁蛋白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新的纳米颗粒(即通用疫苗)。这种纳米颗粒,很好地解决了茎秆被冠盖遮蔽的问题。

接下来的动物实验发现,接种了纳米颗粒的一组小鼠,对H1N1流感病毒有免疫力,且体内抗流感病毒抗体水平是传统疫苗的34倍。科研人员将该纳米颗粒接种到另一组小鼠体内后,再给它们注射致死剂量的H5N1禽流感病毒,结果所有小鼠都存活了下来。这表明用H1N1病毒制备的纳米颗粒能让小鼠有效抵御H5N1病毒侵染。

通用疫苗的研发虽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但从动物实验到人类临床应用还要进行人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等工作,这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使通用疫苗造福人类。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据文中介绍,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易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是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流感病毒“外貌”多变,产生这种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病毒的______________容易发生改变。

(3)接种疫苗的小鼠,体内能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______________免疫。

(4)用小鼠进行的动物实验,不仅证明了新研制疫苗的有效性,还初步检验了该疫苗的通用性,

①得出疫苗有效性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出疫苗通用性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