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烧瓶”实验结果告诉我们
A. 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B. 肉眼看不见的生命是可以自然发生的
C. 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D. 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
用实验证明,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的科学家是( )
A、巴斯德 B、海尔蒙特 C、米勒 D、雷迪
你知道吗?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下面,就我们通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

(1)课的一开始,老师提出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 ]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传到___________才能形成听觉。
(2)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这是因为眼球结构中的[ ]____________具有调节作用。为保护视力、预防近视,你应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具体措施)。
(3)实验开始后,首先要用小刀将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如果不小心切了手,你会迅速缩回来并感到痛。在缩手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先缩手后感到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你将滴管中的碘液精确的滴入经保温后的试管中并摇匀,此过程起平衡和协调作用的中枢神经结构是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束了,“咦!为什么3只试管都变蓝呢?”小组内分析原因时,同学们因争论而面红耳赤、心跳加快,此时,体内的_______________分泌明显增多。
(6)由上述感受可知,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作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数字表示的是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A系统表示的是_______,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完成该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
(2)C_______系统内的液体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其主要原因是心脏内和静脉内都有__________。
(3)在寒冷的冬天,人的饮水量尽管没有增加,但排尿量却往往比其它季节还要多,其原因是水分由生理过程_______(填数字)的排出量大大减少的缘故。
(4)上述各种生理活动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都有赖于____和____的调节作用,也依靠各种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
我们剧烈运动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同时有机物的消耗增加,补充糖类食物是恢复体力的最有效方法。淀粉是人体的主要糖类来源,它进入体内被组织细胞利用需经一系列的生理过程。图一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装置,图二是某人在一次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三是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进入血液和组织细胞的过程及部分相关代谢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份,两份处理为碎屑,一份保持馒头块,设计了图一中的三组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①组试管加入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②组试管加入馒头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③组试管加入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
若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进行探究时,应选取_________实验装置。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 ℃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________组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___
(2)图三中,淀粉的消化终产物经过程①_________进入血液,来自过程②的氧透过_________进入血液,最终氧和葡萄糖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其主要场所是_________,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
(3)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通过图三中过程③排出体外。此过程对应图二中曲线_________段,此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______状态。
(4)细胞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等废物主要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80升,而实际每天排尿约1.5升,这是因为图三中[ ]__________。如果一个人的尿液中出现了大分子蛋白质,则发生病变的结构可能是_________。
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肝细胞产生的一个尿素分子,会随尿液排出体外.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随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没有经过的结构是( )
A. 肾小球 B. 肾小管 C. 膀胱 D. 肾静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