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动物行为作了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动...

八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动物行为作了下列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B. 动物的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 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繁殖行为

D. 乌贼遇敌害时喷出墨汁属于攻击行为

 

A 【解析】试题分析: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指一出生就具备的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A正确;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和遗传因素有关,B错误;白蚁营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社会行为,C错误;乌贼遇到敌害就会喷出墨汁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敌害的袭击,属于防御行为,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的行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水螅和涡虫二者的共同特征是   

A.背腹扁平                B.身体辐射对称

C.有口无肛门              D.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

 

查看答案

下列水中生活的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 涡虫、鱿鱼    B. 海蜇、青蛙    C. 沙蚕、带鱼    D. 鲤鱼、河蚌

 

查看答案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2017年5月14日上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当曰6时30分,中国白鳍豚科考队在长江芜湖段目击、拍摄、记录到两头疑似白鳍豚.倘若相关数据和图象得以证实,这将是继2002年白鳍豚消失匿迹16年后,白鳍豚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现实证据.该消息无疑将成为2017年前半年中最令人振奋人心的喜讯.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流段,亦称白鱉豚、白旗豚、白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白鳍豚为群居肉食性动物,喜欢生活在长江水流缓慢、流速稳定的深水区,对水温要求较高,温度变化时常迁移到水温较高的区域活动,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为疏人性豚类,常于黄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捕食鱼、虾充饥.

自1971年在宜昌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造成长江流域的深水区面积大幅度萎缩,白鳍豚数量亦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长江渔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中的鱼类资源也在迅速萎缩,其中下游渔获组成日趋小型化、低龄化.白鳍豚食物鱼锐减,造成白鳍豚摄食强度加大,意外死亡增多.据统计,1955年﹣1984年的30年间,因渔业、航业造成白鳍豚死亡数占整个死亡总数的62.35%.

应该说,人类的大规模生产活动急剧地改变了白鳍豚分布区的自然面貌,对白鳍豚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严重的干扰.至2002年,有关学者估计,长江中白鳍豚的种群总数已经不足50头.2007年,大量学者认为白鳍豚的自然种群数量己经不足以支持种群继续自然繁殖,该物种在生物圈中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至此白鳍豚宣告功能性灭绝.

目前,白鳍豚在人们的视野中已经消失匿迹了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仍将白鳍豚收录为极危动物.若2017年5月14日记录的两头疑似白鳍豚照片得以证实,我国相关部门势必将采取重要措施,竭力挽救这些珍贵的生灵.

(1)阅读资料,请你描述一下白鳍豚的自然栖息环境.__

(2)从白鳍豚的分布来看,倘若白鳍豚宣告灭绝,将直接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__(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3)阅读资料,以下关于白鳍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白鳍豚的食物包括鱼、虾,在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

B.2007年,白鳍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说明白鳍豚已经永远的从地球上消失了.

C.资料中介绍了白鳍豚数量锐减的三个原因,分别是自然栖息环境遭到破坏、食物鱼锐减和因渔业、航业造成的白鳍豚意外死亡.

D.若本次在长江芜湖段发现的疑似白鳍豚资料得以证实,目前可行的最佳保护方法是对其进行迁地保护,将所有的白鳍豚进行活捕、转移到其他适宜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繁衍.

(4)通读全文,试为白鳍豚的保护献计献策:__

(5)除白鳍豚以外,请你再例举两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资源: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从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16日,寨卡病疫情波及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共计涉及59个国家.其中巴西最为严重,据巴西卫生部估计累计感染人群达150万人.

寨卡病也称作寨卡热,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一只生活在“寨卡丛林”里的恒河猴身上被发现而命名.寨卡病毒危害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常造成患者脑部神经组织变硬,严重者甚至坏死.患病症状持续数天至一周,症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致死率低.但是该病毒的感染与小头畸形患儿的数量增加有显著联系.2015年10月,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发现医疗机构内小头畸形患儿数量显著增加.2016 年第1周,巴西全国20个州和联邦行政区共计报告小头畸形病例3530例,死亡46例.其1周之内出现的小头畸形患儿病例约为疫情发生前的年报告量22倍左右.从小头畸形患儿的脑组织中可以分离得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主要通过被病毒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病毒在蚊子体内的潜伏期为 10天,并可以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给小鼠和猴子.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由母亲传染给胎儿,亦有报告称可能通过性活动传播或血液传播.寨卡病毒侵入人 体后,对其几乎没有免疫能力,普遍易感.

截止至2016年3月11日,我国已经报告13例寨卡病确诊病例.所有患者皆为输入性病例,在疫情爆发的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再乘机回国.并且,我国早己加强了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所有的病例在入境后皆被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我国卫生部还提示各级单位,及时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在疫苗研制出之前,严防寨卡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

(1)通过资料可以知道寨卡病为一种__病,其病原体是__

(2)以下关于寨卡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

A.1947年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现的携带病毒的恒河猴属于传染源.

B.寨卡病病症严重者少见、致死率低,是一种危害较小的疾病.

C.寨卡病主要危害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D.寨卡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蚊子叮咬、母婴传播,还可能包括性传播和血液传播.

(3)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上看,加强机场口岸的检疫工作、促进输入性病例第一时间发现、诊断和隔离,是为了__.而各级单位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做好蚊虫滋生地的清理工作、控制蚊虫数量是为了__

(4)认真阅读资料,如果顺利研制出寨卡病疫苗,对健康人进行接种,可以使得正常人体内产生相应的__或记忆细胞,从而提高机体对寨卡病的__(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但是在疫苗研制出来之前,请你谈一谈除了文中提到的预防措施,你还能够做些什么?__

 

查看答案

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有关的探究实验:

我校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一位同学发现,繁殖期间雄性三刺鱼的腹部会变成红色,雄性个体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即便是身穿红色衣服的人经过鱼缸,繁 殖期的雄性三刺鱼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兴奋、向人所在方向进行猛烈地冲击.

为了探究繁殖季节的雄性三刺鱼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诱因,该小组将自制的4种模型分别投入到4个鱼缸中去,每个浴缸中都有1条体型相近、处于繁殖期的雄性三刺鱼,观察三刺鱼的反应,并记录于下表:

鱼缸编号

模型形状与颜色

三刺鱼的反应

三刺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三刺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鲳鱼外形,腹部灰褐色

无反应

鲳鱼外形,腹部红色

有攻击行为

 

(1)①和(1)①和②、③和④两组对照实验的变量都是__,通过这两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

(2)若以鱼体的外形为实验变量,上表中可以构成对照实验的组合是:________

(3)如果去掉②、③组实验,只考虑①、④组的实验,大家认为得出的结论会不正确,理由是__

(4)雄性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是由它体内的__所决定的,这种行为属于__行为(依据获得途径来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