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生物试题 >

据显微镜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和[ ] 。 (2...

据显微镜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   ]     [  ]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  ]     [  ]     

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装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           上。

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1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1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_移动。当他画出其中的一个细胞,在画细胞核时,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_______表示。

5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       。这时,你应该调节            使视野明暗适宜。

6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

 

(1)[4]物镜;[1]目镜; (2)[11] 粗准焦螺旋;[12] 细准焦螺旋 (顺序可颠倒); (3)目镜; (4)右下方;点; (5)变暗 ;遮光器(光圈);反光镜(凹面镜); (6)A 【解析】 试题分析:(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对物像起放大作用的是[4]物镜和[1]目镜。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升降镜筒的是[11]粗准焦螺旋和[12]细准焦螺旋.其中,粗准焦螺旋能较大范围地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能能较小范围地升降镜筒。 (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黑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 (4)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图物像位于①视野的右下方,只有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达到图中②所示效果。在画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时,画细胞核,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细胞核密度越大,所画细点越密集。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调焦距,视野会变模糊、和变暗。所以在观察中,当物镜由10×换为40×时,应该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使视野明暗适宜。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正确的使用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急救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静脉血管出血后应在伤口的远心端按压或绑扎止血

B. 毛细血管出血后应贴上创可贴并且长期绑压止血

C. 发现煤气中毒病人需要尽快将病人转移至空气流通场所

D. 对溺水病人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

 

查看答案

根据科学观察,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用你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    B. 海洋生物发生变异少

C. 海洋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    D. 海洋环境相对稳定

 

查看答案

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后代(  

A. 得遗传病几率增大    B. 一定得遗传病

C. 成活率极低    D. 一定不会得遗传病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此昆虫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相似

B. 此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

C. 此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

D. 此昆虫的发育过程比蝗虫多了蛹期

 

查看答案

建立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A. 法制管理    B. 就地保护    C. 易地保护    D. 以上都不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