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史料还原历史细节。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史料还原历史细节。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注释:如果南迁,我们鲜卑人恐怕也不能布满诸州各地,掺杂居住在各郡县,处榛林荆棘之间,水土不服,疾病死伤,四方对手听说,便有了轻慢侮辱之意,这样的话,则名声实力都受损害!)

材料四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注释:因为代都平城周围没有河运运粮食,所以京城的百姓贫困。现在迁都到洛阳,为的是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改革?材料二中包含此次改革的哪两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改革为“始皇”实现“并天下”有何历史意义?

(3)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个材料?

(4)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齐桓公;管仲。 (2)①商鞅变法; ②确立县制;奖励耕织(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反对派:材料三;赞成派:材料四。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2)依据材料二的“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材料二中包含的商鞅变法的两项内容是:确立县制和奖励耕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反对派的观点在材料三的“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能够体现。赞成派的观点在材料四的“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能够体现。 (4)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我对改革的认识是: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图再现历史场景。

(1)图E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请你根据该图,设计这个朝代的疆域四至示意图。

(2)图F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该朝在G处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古文字触摸历史文明。文字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         (朝代)开始,是图            (文字)。

(2)秦始皇每天要批阅的大量奏折,应该是图     

(3)世界上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图B,因为质地粗糙,被      (朝代)的         (人物)改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4)图D是出土于宝鸡的国宝         (青铜器名称),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5)将我国古文字的书写材料按时间排序。(请填写图号)

                                  

 

查看答案

下列成就与人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兰亭集序》——王羲之 B.《伤寒杂病论》——华佗

C.《齐民要术》——贾思勰 D.都江堰——李冰

 

查看答案

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哪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

A. 社会动荡    B. 社会稳定    C. 绘画发展    D. 佛教盛行

 

查看答案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出现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

C.南方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D.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