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步入近代”的社会巨变: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一个被称为“人的发现”和“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 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当谈到18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和法国时,恩格斯指出:“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
材料三 1838—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变化情况:1838—500英里;1850年—6600英里;1870年—15500英里。
(1)据材料一,说明“人的发现”和“地理大发现”有何共同影响?
(2)据材料二,“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分别是指什么?
(3)以英国为例,简要说明“地理大发现”、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铁路里程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其中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少林寺建筑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见证了佛教的传播及其影响力。源于宋朝的嵩阳书院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汉三阙建筑建于东汉年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始建于公元2世纪的中岳庙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道教古建筑群。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天地之中”建筑群的特点有哪些?
(2)观察材料二,两类建筑艺术有什么联系?
(3)综上回答,你对东西方建筑有了哪些认识?
习近平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下面史实中,体现这一“呼声”的是
①万隆会议的召开
②“非洲独立年”
③拉美独立运动
④纳米比亚独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原因是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西欧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 D.欧洲联盟
二战后,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全面冷战对峙。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德国的分裂 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