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

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对《新青年》这个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D.尊孔复古是时代的主流

 

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C. 四者都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查看答案

下侧是某班同学将要排演的历史剧的大纲"据此判断"该剧本的名称应该是

A.近代开端

B.走向共和

C.军阀割据

D.国家统一

 

查看答案

《辛丑条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哪一款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观点(   )

A.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在北方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推行变法,要从根本上改革

A.政治制度 B.教育制度 C.科举制度 D.文化制度

 

查看答案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