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推行变法,要从根本上改革

A.政治制度 B.教育制度 C.科举制度 D.文化制度

 

A 【解析】 依据题干“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他认为推行变法,要从根本上改革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查看答案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2015·湖南衡阳)历史大戏《台湾·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这是因为( )

A.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

B.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

D.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查看答案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查看答案

危机,是险境也是机会。面对危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天皇”进行的“变革”是指哪一次改革?这次“变革”制定了什么政策,使日本在改革后短短的15年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为今天成为闻名世界的经济强国、工业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来看,日本这次改革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2)从材料二看,德国当时面临怎样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德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材料三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欧洲重组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欧洲发展的轨迹。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