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5·湖南衡阳)历史大戏《台湾·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这是因为( )
A.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
B.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
D.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危机,是险境也是机会。面对危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黑船压境的傲慢和强势,凸现出幕府的软弱无能,来自外部的压力终于演变为内部变革的动力。……年轻的天皇所要领导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日本。”
——摘编自《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天皇”进行的“变革”是指哪一次改革?这次“变革”制定了什么政策,使日本在改革后短短的15年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为今天成为闻名世界的经济强国、工业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来看,日本这次改革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情况表
(2)从材料二看,德国当时面临怎样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德国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材料三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欧洲重组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欧洲发展的轨迹。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应对危机?
—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内工作制之历史……在英国,这个制度之兴起及其盛行,与纺织工业几乎不可分。当十五世纪羊毛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便有大批经商的工业家出现;他们采购羊毛,分配给梳毛工人、纺织工人以及其他各种工人;付他们以工资,叫他们分别工作,制成成品,然后收集拢来,销售于国内外各地。
——周谷城《世界通史》(第三册)
材料二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表(1860-1900)
时期 | 位次 |
19世纪60年代 |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
19世纪晚期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
材料三
——王子涵《“历史解释”素养下对新政的再认识》
(1)材料一中的“家内工作制”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个制度”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选取一个时期,找出这一时期工业生产能力位于第一位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概括的是哪一改革的措施?根据材料内容,指出这场改革的主要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和当今局势,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