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于是工厂主竭力压低工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在这种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巨大危机。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兴起的时间和最显著成就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前后社会生产方面出现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社会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电的发现及大规模应用 (2)家庭式作坊被大工厂所替代; (3)社会影响:小手工业者不断破产;无产阶级处境艰难(无产阶级遭受失业威胁和沉重剥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严重;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任3点) (4)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 (1)第一小问开始标志:依据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珍妮机的发明;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的成就是电的发现及大规模应用。 (2)依据材料二图片的信息可知是家庭式作坊被大工厂所替代。 (3)社会影响:依据材料三“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的信息可知小手工业者不断破产;依据材料三“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的信息可知是无产阶级处境艰难;依据材料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信息可知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依据材料三“却隐藏着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巨大危机”可知是环境污染严重;依据材料三“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的信息可知是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 (4)依据材料中科技革命的信息以及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办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能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国民党改组问题》

材料三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一种取消观念。

——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材料四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歌曲《走进新时代》歌词

(1)材料一中的“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运动中什么性质的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2)材料二中,中俄两国革命分别指什么?孙中山对两国革命结果的分析是否全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符合“中国革命的特点”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材料四中“当家做主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改革开放”开始于哪次重要会议?自此,为实现民族富强,中国走向了什么富强之路?

(5)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它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曾严厉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清政府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岳麓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据材料概括它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政府对外政策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查看答案

“目前海尔公司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已建立了13家工厂,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本地化。海尔产品已打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中的12家,以及美国10大连锁店中的9家,销售量正成倍增长。”这则材料反映了

A.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已形同虚设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任重道运

D. 全球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关于美苏这两个公共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

B. 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C. 都是为了增加劳动就业

D.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暂时维持了战后和平,但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其中最仇恨这一体系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日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