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中些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事势力,并逐渐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 认识到掌提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
C. 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 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在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决议”中提出:“只要国民党在客观上实行正确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就应当在民族革命线的一切运动中支持它。”共产国际的这份决议推动了中国( )
A. 国民大革命 B. 土地革命 C. 全面抗战 D. 解放战争
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事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
A. 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B. 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率行对德中立政策
C. 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D. 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玫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的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准动改革而鼓呼。下列选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 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 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