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初,中国政府内部激烈讨论对德参战议题。严复对友人说“兵事一解之后,国土世局必将大异于前,而远东诸国,亦必大受影响。此时中国,如有能者把舵,乘机利用,虽不称霸,可以长存;假其时机坐失,则受人处分之后,能否成国,正未可知”。据此可知,严复( )
A. 希望政府能够在对德外交上取得主动权
B. 主张政府要静待时机率行对德中立政策
C. 预见到中国在战后只能受列强摆布的命运
D. 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玫才有条件一致对外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895年,上海有多达三十份的报纸和杂志;1897年,天津刊发了《国闻报》,湖南刊发了《湘报》和《湘学报》等,这些报纸和杂志都为准动改革而鼓呼。下列选项中,属于“为推动改革而鼓呼”的是( )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 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
B. 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 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认为该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等”。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抗日战争 B. 甲午战争 C. 虎门销烟 D. 洋务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请回答:
(1)“一化”“三改”分别指的是什么?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三改”何时完成?它的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