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这份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唐太宗、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 设节度使
B. 抗击突厥
C. 重用人才
D. 建立行省制度
汉武帝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帝王,主要依据是他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其关键举措是
A. 统一文字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建立剌史制度
D. 八股取士
有人说“两千年前,丝绸之路是中国的名片”,与这句话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商鞅变法
C. 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
D. 开通大运河
下列历史人物中,哪位是襄阳籍的山水田园诗人?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白居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对战胜国来说,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一定的妥协。但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和约是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签订的。对德国来说,它是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和约激发的复仇主义情绪随着国力的恢复而不断增长,摆脱和约所强加的束缚,潜伏着挑起战争的危险。
——《美国通史》
材料二 1945年春,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的不和而走上分裂……
——《全球通史》
材料三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二战后,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影响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冷战结束后,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罗斯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北约(美国为首)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凡尔赛和约》“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2)材料二中“共同的敌人”指的是谁?结合所学,指出雅尔塔会议上决定在战后成立哪一国际组织?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指出第二次和第三次权力转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