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的意义,毛泽东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指的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西安谈判
D. 重庆谈判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局面得到扭转主要得益于
A. 国有企业的改革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中国馆的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为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你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改革推行
B. 改革开放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材料一:年,宋辽达成和议。宋真宗应允每年向辽输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年,宋金达成和议,规定: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2)材料二中的“和议”给我国造成了怎样的割据局面?
(3)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盟约?有人说,材料一的盟约是屈辱的,不平等的,你如何看待?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节选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什么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的名称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
(4)材料四中,唐太宗这句话主要阐述什么关系?他为处理这一关系采取什么措施?
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
(2)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