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贾思勰的某一著作中的目录(部分)。据此可知,下列关于该著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巨著
B. 被誉为“中国古代工业百科全书”
C. 表明我国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D. 记载的内容全部是有关农作物种植的
下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A. 北方人口向江南地区迁移 B. “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
C. 铁器和牛耕得到广泛应用 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开始被广泛使用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表明韩非主张
A. 无为而治 B.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C. 以德治国 D.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明初统治者进行改革,强化皇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全面改革官制,明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请将此项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填写完整。
| 措施 | 影响 |
中央 | 废除① 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② 负责。 | ⑥ |
为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立③ ;④ 又成立了东厂。 | ||
地方 | 取消⑤ .设立“三司”。 |
(2)改革科举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材料 |
明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在科举风向标的指引下,士子非程朱之书不读。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拼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成阳之郊…”。 |
①材料一中提及“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最早是在哪个皇帝时期正式确立的?在当时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②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危害。
(3)综上所述,思考应从哪几个方面学习和掌握一场重大历史改革。
两宋的经济发展在古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经济重心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富,而吴(江苏)又为江南根底,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编自《陆游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一变化最后在哪一朝代完成?请你从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其变化。
(2)重心变化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五代十国形势图》 | 材料三南北方人口的变化 |
| (单位:万人)
|
材料四 宋政府……,又奖励县官兴修坡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主管圩田(weitian: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据材料二、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发生变化的原因。
(3)综上所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唐朝是一个宽容与开放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唐朝民族关系和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材料二 |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
①材料一中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实行何种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为表拥戴,尊奉他什么称号?
②材料二的作品描绘了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时任吐蕃赞的是哪一位?他求婚的对象是谁?求婚成功后,对吐蕃的发展有何影响?
(2)唐朝中外交流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 材料四 |
圣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为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周年纪念题词》 | A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摘编自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
①据材料三,说说鉴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②材料四的横线上A代表的历史人物是谁?请概括其贡献。
(3)请从国家发展和个人学习的层面,谈谈唐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所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