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请回答:

(1)开国典礼上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历史内涵。

(2)邓小平被世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请列举两例这位伟人的历史功绩。

(3)江泽民、习近平分别用什么理论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3)三个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在此典礼上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历史内涵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2)依据所学可知,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被世人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了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3)依据所学可知,江泽民、习近平分别用三个代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请回答: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重大调整是什么?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实现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会变。本世纪前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以后,中国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更不可能改变。”

——温家宝《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中国经济导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进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2)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

(4)综上,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查看答案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点

B. 1951年和平解放的地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