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就解决“三农”问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请回答: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重大调整是什么?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实现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开放政策不会变。本世纪前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以后,中国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将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更不可能改变。”
——温家宝《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中国经济导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进行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
(2)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
(4)综上,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1)A.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城市B.我国在长江建立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的城市
(2)仔细观图,说说一五计划中的重点是什么?
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点
B. 1951年和平解放的地点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举。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写“未涉及”。
(1)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始终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共中央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3)198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市场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5)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判断经济体制的是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