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9世纪中期工业所占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9世纪中期工业所占位次

1

2

3

4

1913年工业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2

4

5

 

 

材料二  70年前,战争记忆苦难深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俄罗斯等欧亚地区及其它地区的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人类历史上空前灾难和浩劫。70年前,胜利和平来之不易——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主战场……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2015年)

材料三 

 

 

如图            如图

材料四  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但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国际新秩序被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分别写出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反映的世界形势。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3)图1:两极格局;图2:多极化趋势;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法工业产量位居世界前两位。但到了1913年,美德工业产量已经超过了英法。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大力发展和采用最新的技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逐渐超过了英法。虽然美德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法,但是它们所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却不如英法,这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帝国主义矛盾日趋尖锐,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国际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州、西亚、非洲的统治的新秩序。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2)依据材料二信息“70年前,战争记忆苦难深重。……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消灭并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以伤亡3500万人的代价,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分析概括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伟大贡献。 (3)依据所学可知,图1:两极格局;图2:多极化趋势。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即是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依据材料四信息“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合作;但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影响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荒。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带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继制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一系列法规。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实行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得到完全落实。

(1)为了解决材料一中的危机,列宁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政治纲领体现了“民生”的内容是什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20世纪50年代,我国关注农村民生问题的最大表现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四  1945年4月……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政党的诞生?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政党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长征精神”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的是哪次重要会议?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两宋时期,人们普遍称赞江南的富庶,到了北宋后期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说法。南宋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农业发展、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

材料四  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示意图?西周实行的是哪种政治制度?

(3)材料三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指的是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4)请列举两项材料四中“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技术发明。

 

查看答案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七十七国集团

C. 亚太经合组织

D. 欧洲联盟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B. 1960年是非洲国家独立的高潮时期,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C. 万隆会议推进了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自强的进程

D. 印度人民为了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美国进行了长期斗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