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居民,你能看到下列图片中的(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根骨针。这说明( )
①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②能够缝制衣物
③有了爱美观念
④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某同学要绘制我国远古居民的生活场景图。下列内容与北京人相符的是( )
①头部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
③用火取暖,会保留火种
④种植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七年级的李梦同学暑假参观了我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他参观的是( )遗址。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安徽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以来便有“吴头楚尾”的美称,从古至今,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参与相关问题的探究。
(先秦时期)
材料一:
(1)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什么著作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秦汉时期)
材料二:“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
(2)大泽乡起义发生在今安徽宿州,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这次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
(两晋时期)
材料三:
(3)这场前秦与东晋之间的著名战役是什么?请说出与这场战役有关的成语?请简要分析前秦战败的原因。
(4)通过以上材料以及对安徽历史的了解,请谈一谈你的感悟。
农业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文帝和景帝时,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驱民而归之农”“务民于农桑,薄赋敛”。
(1)文帝、景帝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称什么?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回答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项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关中的人民移居到荆州的有10万家……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
——朱绍候主編《中国古代史》
(3)材料三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