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

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统一后,政权稳定急需一大批人才解决官吏缺乏问题……隋文帝为团结广大庶族地主,缓解阶级矛盾,同时为了集中选士权,改革用人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下令举贤良,以德才为标准选拔官吏,对应试者身份不再过多限制。

——冯兵《隋唐五代科举制与城市教育交迁》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三  唐代官员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贴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贴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选官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时?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变化:以德才为标准,对应试者身份不再过多限制;原因:团结广大庶族地主,缓解阶级矛盾;集中选士权,改革用人制度。 (2)隋炀帝;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唐进士科;理由: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4)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解析】 (1)由“隋朝统一后,政权稳定急需一大批人才解决官吏缺乏问题……隋文帝为团结广大庶族地主,缓解阶级矛盾,同时为了集中选士权,改革用人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下令举贤良,以德才为标准选拔官吏,对应试者身份不再过多限制。”可以看出,隋文帝选官的标准的变化是以德才为标准,对应试者身份不再过多限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团结广大庶族地主,缓解阶级矛盾;集中选士权,改革用人制度。 (2)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由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科举制得到很大发展,科举分常科和制举,在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理由是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可知,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发挥的作用是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查看答案

唐朝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A. 大一统,内含政权分立隐忧

B. 政权分立,南方北方战事不断经济萧条

C. 大一统,局势持续动荡不安

D. 政权分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D.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查看答案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到65万,黄巢起义

A. 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 使唐朝由盛转衰

D.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查看答案

一个国家可能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走向衰落,也有可能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走向崩溃。使唐朝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走向崩溃的是

A. 七国之乱

B. 黄巾起义

C. 八王之乱

D. 安史之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