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巴黎和会召开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在私下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

巴黎和会召开期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在私下说:“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他这样说主要是因为这一和约

A. 不可能带来任何和平局面 B. 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 损害了其他弱小国家利益 D. 激化了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

 

B 【解析】 依据题干“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处置战败国德国的会议,实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只能暂时维持和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的漫画旨在说明苏联

A. 民用经济迅速发展

B. 二战结束和平到来

C.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 工业建设成就突出

 

查看答案

“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里的“暂时的退却”是指

A. 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实现农业集体化

C.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确立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认为:“十月革命是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改变’。”这是因为十月革命

A. 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B. 打破了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封锁

C.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答案

阅读“丝绸之路”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是“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它们是?

(2)C地点在汉朝时期被称之为西域,它是我国今天那个地方?

(3)当时,汉朝为加强对C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4)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

(5)“丝绸之路”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引自《魏书》

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结合材料二回答你认为“魏主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除此外,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制度?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