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深刻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勿照搬原文)

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役)。事末利(经商)及忽而贫者,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2)材料二反映了商映变法的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北宋欧阳修

(3)材料三中的主是谁?除材料中所述的措施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

(4)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研读,你有什么启示?

 

(1)内容: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作用: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2)内容: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孝文帝;学汉语、穿汉服等。 (4)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会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 【解析】 (1)据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可知,管仲改革的内容是按照土地贫瘠征税;减轻徭役,增加农业生产时间。结合所学可知,管仲改革的历史作用是增加政府和人民收入;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2)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役)。事末利(经商)及忽而贫者,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商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映变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力大增,提高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3)据材料三“(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可知,材料三中的主是北魏孝文帝,除材料中所述的措施外,还有穿汉服、说汉话等“去夷即华”的措施。 (4)题干材料涉及的三次改革都是促进本地区的社会进步,因此,通过对题干材料和问题的研读,得到的启示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会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惠州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的历史课本剧《秦始皇PK汉武帝》.现请你依据同学们搜集图片资料,结合同学们编演的秦始皇与汉武帝的PK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创盛世

材料二  :巅峰对决

请回答:

(1)请依据材料一左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秦朝在中央负责监察事务的官职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回答“朕建立第一个国家”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对决中“我为你创立新制度”中“新制度”是指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一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创造了一代盛世?

(4)材料二中“你的国家14年就亡了”,依据材料,分析该国家灭亡的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学习了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不同命运,一位同学认为:就其措施的实质或作用来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搭配有误的是

A. 王羲之﹣《兰亭集序》

B. 顾恺之﹣《女史箴图》

C. 祖冲之﹣《齐民要术》

D.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是考古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牛耕图                        汉人胡食图

A. 中外交往

B. 江南开发

C. 民族交融

D. 政权分立

 

查看答案

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明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 《论语》    B. 《春秋》    C. 《史记》    D. 《诗经》

 

查看答案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A. 毕昇

B. 蔡伦

C. 华佗

D. 张仲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