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 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 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 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D. 中国国内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 报复中国的禁烟运动

B.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C. 保护鸦片正常贸易

D. 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查看答案

1838年,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一个折子中指出:“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驰缓)视之,是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里提到的对中国“危害甚巨”的是

A. 外国纺织品

B. 鸦片

C. 外国枪炮

D. 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某历史阶段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鲜卑姓改用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拔

步六孤

拔拔

长孙

贺兰

达奚

独孤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丘穆陵

尉迟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AB两处所示位置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政权A的建立者是谁?材料中方框所示局面的形成与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问题二:有人认为,我国在材料一所示历史阶段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这一观点,你有何看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自拟主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结论正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采取什么制度管理地方,这考验的是统治者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反复。

材料一:

材料二: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的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其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的称县长。……县以下的地方政区是乡,乡辖(管辖)十亭,亭有长;一亭十里,里有魁;一里则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摘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当时人们的看法,认为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一如果封国林立,到处有皇族据点,陈胜、吴广星星之火,便不会燎原。西汉王朝则采取折中办法,一方面仍保留秦王朝的郡县制度,一方面也恢复周王朝的分封制度,王爵封国统耪数县或十数县,地位高于郡,侯爵封国只统辖一县或数乡,与县相等。

——摘自《中国人史纲》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译文:主父偃向皇帝劝说道:“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了希望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图片所示形势与哪一王朝的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问题二:材料二所示现象出现与哪一王朝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当时,“那守”“县令(县长)”等地方长官都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

问题三:对材料三中“周王朝亡于分封,而秦王朝亡于不分封”的观点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问题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四反映了主父偃向哪位皇帝提出的什么建议?为了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位皇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材料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8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碳化稻粒和骨笛。

材料二:刻有文字的甲骨(图3)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图4)

材料四:①时(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鞋子),跣足(光着脚>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罗贯中(约1330﹣1400年)《三国演义》

②公曹操)闻攸来,跣足迎之,抚掌笑曰:“(你)来,吾事济矣!”

——裴松之(372﹣451年)奉旨作注《三国志》

③(袁)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满足),来奔,因说(劝说)公(曹操)击(淳于琼,哀绍部下,驻扎在乌巢)等。

——陈寿(233﹣297年)《三国志》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两件文物分别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对比半坡遗址与贾湖遗址的异同点。

问题二:材料二中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这些文字有何历史地位?材料二所示文物对于研究商周时期历史来说,是第几手资料?

问题三:材料三所示文物证明了怎样的基本事实?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重要标志是什么?

问题四:分析材料四的三段材料,按可信程度自高往低排列,顺序是什么?综合所学知识,辨析这几段材料,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史实(可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方面描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