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成立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此,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进行土地改革

C.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D. 开展人民公社会运动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故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故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了满足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而实行的。故排除D项。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稻堆脚儿摆得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吃袋烟,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十年文革的结束    D.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查看答案

某地院门上有一副墨字对联仍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 1953年

B. 1956年

C. 1958年

D. 1966年

 

查看答案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标志着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D.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消灭土地私有制度

B.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 解放农村生产力

 

查看答案

长篇小说《爱,被春寒碾碎》着重描写了上海“文革”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一月风暴”“夺市委市政府权”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文革”的进程。中国要避免“文革”这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A.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 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