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

“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法兰克王国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与汉朝时期的中国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亚历山大帝国是在公元前4世纪,不符合题意;选项C西罗马帝国,是在395年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成,不符合题意;选项D 法兰克王国,是在481年建立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 体现自由平等

B. 体现“君权神授”

C.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看答案

(1)根据图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为巩固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图一、图二,指出我国疆域有何重大变化?

(3)读图三,写出A所代表的政权名称。B政权的都城在哪里?C政权的建立者是谁?

(4)读图四,写出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名称。北方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文化自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一起参与。

(文字的魅力)

材料一  :

(1)材料一图一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他(“书圣”)学习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成了他顺手笔的地方,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总结他成功的原因。

(思想的光辉)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技的辉煌)

材料四  :

(4)请分别写出材料四中图三、图四人物的一项科技成就。图五人物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历经磨难十余年后终于到达西域,大月氏不愿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后,向汉武帝洋细汇报了西域各国的政治、军事、地理、物产和风俗等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乌孙国没有答应,但派了几十名使者陪同张骞归来,自此西域各国同西汉相继建立了良好关系,后来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城都护,进一步促进了这条道路上的交通和贸易发展,东汉的班超曾任西域地区长官(西域都护)30年,为保护和改善丝绸之路作出了贡献。

材料二  :

材料三  :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中西交流

 

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丝织品、造纸、开渠等技术

中亚的葡萄等植物、印度的佛教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概括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材料二图中A、B两处当时分别是什么地方?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开辟的重大影响。请说出中国当时还会有哪些技术传入西方?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湿耕泽锄,不如归去。”意思是在太潮湿的地方耕作,肯定会劳而无功。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主张(  )

A. 因地种植 B. 适时耕作 C. 注重兴修水利 D. 讲究耕作方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