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接触、交流、争鸣与和平交往都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

    接触、交流、争鸣与和平交往都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材料三

材料四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基于历史,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

﹣﹣据百度百科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哪些人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中的两个学派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3)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A、B处的名称。结合图片,概括丝绸之路上“西方输入中国”与“中国传向西方”的东西各有什么特点?

(4)结合材料四,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它起着怎样的作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有什么重要的当代意义?

 

(1)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黄帝和炎帝。 (2)百家争鸣的影响为: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丝绸之路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4)最远到达东非和欧洲;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和炎帝。 (2)据材料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知,百家争鸣的影响为: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3)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而至,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故A处(地区)、B处分别是河西走廊、新疆地区。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桥梁”,材料图片中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特点是双向交流。 (4)根据材料“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可知,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东非和欧洲,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有什么重要的当代意义,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北京人复原头像 B. 《史记•秦始皇本纪》

C. 孔子的画像 D. 龙门石窟的佛像

 

查看答案

相传,唐太宗在临终前,要求将《兰亭集序》真本随同下葬,以便他在地下也能随时欣赏。唐太宗喜欢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

A.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天下第一行书

C.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 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

 

查看答案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也是珍贵历史资料。据卢氏家谱记载,有一支定居涿地。西晋末年,卢氏这一支随晋朝皇室迁到江浙一带。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  )

A. 人口东迁 B. 人口西迁 C. 人口南迁 D. 人口北迁

 

查看答案

以下是小清自编的历史剧,内容是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历史。其中符合史实的项是:年龄28岁的鲜卑族官员(  )

A. 在都城长安觐见孝文帝

B. 上朝时穿鲜卑族服装

C. 用汉语向孝文帝汇报工作

D. 因娶汉女为妻而遭罢官

 

查看答案

“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李白在诗中所描写的胡床可以挂在墙壁上,随时取下使用。这种胡床原来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将领在打仗行军时所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引入内地并开始流行。这一现象的出现最主要因为(  )

A. 民族的交流、交融 B.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 北方各族战争频繁 D. 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