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掠夺,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材料三: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的地方(美洲、非洲)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现代世界史》

材料四: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1)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起点)        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终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回答,“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概括以上材料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1)长安;大秦(罗马或欧洲)。 (2)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平等交流;友好交往等。 (3)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对欧洲是促进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和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带去了灾难。 (4)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5)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可知,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此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终点是欧洲。 (2)根据材料内容“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掠夺,是很不简单的”可知,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是不以大国、强国自居;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平等交流;友好交往。 (3)根据材料内容“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的地方(美洲、非洲)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促进欧洲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对美洲和非洲进行了殖民掠夺,带去了灾难。 (4)根据材料内容“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可知,“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一带一路建设都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撰写《文艺复兴简史》。为此,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历史人物资料。其中,对文艺复兴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 伏尔泰达·芬奇哥白尼

B. 莎士比亚达·芬奇但丁

C.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D. 托尔斯泰贝多芬莎士比亚

 

查看答案

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

 

A. 侵略与反抗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近代化的探索

D.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查看答案

2018年春晚戏曲节目中有一段唱词:“倭寇贪婪人沦丧…救民水火敢担当,不求拜相与封候,只为定国和安邦。”该唱词称赞的民族英雄为

A. 岳飞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文天祥

 

查看答案

唐太宗曾经把他比喻为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这“镜子”是指

A. 魏征

B. 房玄龄

C. 杜如晦

D. 狄仁杰

 

查看答案

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及其继承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有()

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部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轻徭薄赋  ④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