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饱经风霜的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首六十多年来共和国不平凡的复兴之路,会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一穷二白)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根据材料分析,改变现状的途径是什么?为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方针?

(神奇逆转)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2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49年增长和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重大挫折)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判断图一《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是否真实?说明理由。并分析指出图二中经济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哪些教训?

 

(1) 状况: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途径:发展重工业。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 建国后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人民政权,并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 不真实。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图2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4) 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超越生产力,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力口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状况是: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的途径是发展重工业;为此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1957年”与“1952年”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在一五计划的同时,国家又进行了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比1952年增长的原因是①我国编制并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②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3)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图1《人民日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是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的提高计划指标,它表现在农业上对粮食产量估计严重浮夸,各地的粮食亩产量竞相“放卫星”,许多省宣布自己亩产“千斤省”,有的地方竟然虚报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因此图1《人民日报》中的报道情况不真实;其理由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第二问根据材料三图2“1966~1968年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那时候全国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因此导致了图2中经济状况的出现。 (4)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曲折的经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有:①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④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开始?

(3)对于材料二中“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近代是列强通过多次战争迫使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造成的,你能列举当中两个战争的例子吗?

(4)你认为中国能改变这种“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出两点即可)

 

 

查看答案

对下表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同1952年对比情况表

项目

原煤(万吨)

钢(万吨)

布(亿米)

粮(万吨)

1952年

6649

135

38.3

16392

1957年

13000

535

50.5

19505

增长率(%)

96

296

32

19

 

 

A. 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产量都呈现下降趋势

B.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低于农产品产量增长率

C.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

D.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率高是因优先发展重工业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 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 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 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到工业中

 

查看答案

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诗中的“江桥”是指(    )

A. 林彪反革命集团    B. 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

C. 江青反革命集团    D. 武汉长江大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