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中美关系错综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美...

    近代以来,中美关系错综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复杂而纠结,有遭受美国侵略的痛苦,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

“痛苦”:1900年传唱的民谣“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效仿”: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政权完全就是美国三权分立的翻版,设立总统、议会、各部,颁布宪法,整个体系基本上是原版照抄。

材料二:

材料三: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 “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 “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材料四: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就台湾问题发表惊人言论,他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说,他了解“一个中国”政策,但“除非我们在贸易等其他事务上与中国达成交易,否则我们为什么受制于‘一个中国’政策?”西方媒体迅速解读认为,特朗普希望通过美国可能在“一个中国”政策上变卦来施压、敲诈,迫使中国做出经贸上的妥协。

﹣﹣《2016年12月11日,环球时报社评》

(1)请分析材料一中与“痛苦”、“效仿”相对应的史实。

(2)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美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请依据上面图片信息任意举一个合作、对抗的典型事例。

(3)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从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哪些“新形势”导致了美国的这一变化?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八国联军侵华;建立中华民国. (2)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同反法西斯)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 (3)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新形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答出两点即可) (4)发展与冲突(摩擦)并存(或合作与分歧并存).(意思相近可)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了八国联军侵华和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内容。结合材料中的信息:1900年传唱的民谣“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根据所学可以判断“痛苦”指的是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结合信息: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政权完全就是美国三权分立的翻版,设立总统、议会、各部,颁布宪法,整个体系基本上是原版照抄。根据所学可以得出“效仿”指的是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学习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结合图片中的信息:1942年1月1日华盛顿会议。根据所学得出: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因此中美之间的合作的事件指的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或共同反法西斯。结合图片中的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根据所学得出: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所谓的“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朝唇齿相依,唇亡齿寒。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对抗事件指的是抗美援朝。  (3)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美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结合材料中的信息: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可以归纳出:从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导致美国政策变化的原因包括: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第二阶段70年代中美国战略收缩等。 (4)本题主要考查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出的特点。综上材料可以得出:中美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整体趋势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分歧的存在。也就是发展与冲突(摩擦)并存(或合作与分歧并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因创新而生动,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崛起后的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人类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三次革命,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四: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请概括该“运动”的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中国人“亟变和探索”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请说出近代中国开启政治领域“亟变和探索”的历史事件。

(3)第二次“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列宁在政策上作出了怎样的调整?材料中“新的政策”有什么特点?(不得摘抄材料中的原句)

(5)根据材料五所述,罗斯福新政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是“腾飞的巨龙”,今天的德国是“松绑的巨人”,今天的法国正重拾“光荣与梦想”,而俄罗斯也期盼“重振大国雄风”。一学者据此作专题讲座,他的主题应该是(  )

A.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 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

C.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D. 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

 

查看答案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相比,明显的不同点是(  )

A. 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B. 社会的需要

C.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D.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查看答案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戈尔巴乔执政时期    D. 普京执政时期

 

查看答案

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这句话揭示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

B. 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C. 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