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古代中国的一段段历史进程中,迁都诉说着政权更迭的沧桑变化。下列帝王在位时期,曾...

在古代中国的一段段历史进程中,迁都诉说着政权更迭的沧桑变化。下列帝王在位时期,曾经迁都的有

①盘庚

②周平王

③汉景帝

④孝文帝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盘庚、②周平王、④孝文帝都曾经迁都过,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③汉景帝没有迁都,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③,所以答案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暑假期间,小明参观了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远古人类遗址,“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稻米大规模种植,舟船的使用,编织和纺织,陶器的制造与使用”是其主要看点。该遗址可能位于

A. 周口店

B. 半坡村

C. 河姆渡

D. 元谋县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对北京地区的历史遗迹进行了考察探究。

(动荡之际沿革探究)

第一组同学查阅了西城区的蓟城遗址、延庆县的山戎文化陈列馆和密云县的渔阳郡、县政府治所遗址的相关资料,其中有:

①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灭亡后归入燕国。燕国随后迁都蓟城。

②春秋战国山戎族墓葬群,既有民族特色文物,还有体现燕国和中原文化的器物遗存。

③“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为雪前耻,也为争取霸主地位,“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

④战国时,秦国灭燕。秦汉时期的渔阳郡、县政府治所都在渔阳城。

(1)完成表格:从材料中选择两项,概括一个主题,并简要阐明理由。

 

主题

序号

理由

 

②③

燕、齐与山戎之间产生了碰撞与交流

制度沿革

①④

 

社会动荡

 

齐桓公救燕争霸;秦国灭燕

 

 

(王朝气度文物透视)

第二组同学来到位于丰台区的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

(2)依据材料,指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说出这些措施的作用。

(流芳千古文化考察)

第三组的一位同学在参观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之后,写下了如下感想:

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先行者。他“有教无类”地广收弟子,不像过去的官学有门第的要求。他一生弟子众多,其中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在教学中,他注重总结教育规律。他倡导的“因材施教”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和孔庙相连的国子监,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过外国留学生。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3)依据材料,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4)请结合自己的感悟,用一两句话向游客介绍一下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特色。

 

查看答案

历史是一门有益、有趣的学科,学会恰当的方法,将会使学习事半功倍。

方法1:学会看地图

(1)这幅《秦朝形势图》是教科书中的插图。从这张图中,我们能获得秦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方法2:学会读史料

史料1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隆中对》

史料2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陈寿《三国志》

(2)这两则史料与历史上的两场战役有关。请仿照范例并结合所学,对史料2进行简要分析。

(范例)

史料1与官渡之战有关,此战曹操以弱胜强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方法3:学会记笔记

(3)以上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由于马虎,他的笔记中有两处史实错误。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他修改正确。

 

 

查看答案

几千年来,“中国智慧”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

中国智慧蕴含着“天人合一”

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无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该工程“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开创了科学治水的先例。

都江堰示意图

(1)依据材料,概括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源自于“积淀传承”

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刻:“十八年……大良造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战国商鞅方升

①注: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

(2)在一件文物上出现了相隔123年的两段铭文。依据材料,分别写出与这两次铭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中国智慧体现出“兼济天下”

汉使至安息、条支、身毒等国者,一年中多时十余批,少时五六批。一批多则数百人,少则百余人。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输入中国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等。

(3)材料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概括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造纸术堪称“一次伟大的革命”。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两组材料:

第一组:文物图片

(1)结合所学,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

第二组:文字材料

(2)同学们要运用这组材料写作小论文,请把材料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

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可以选择材料                ;说明其改进“过程”应该用材料        ;阐释其“影响”则可用材料               

(3)综合两组材料,简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