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 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C. 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由此可知,题干中的“柳”是指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恩格斯说过,某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这个国家是(  )

A. 美国 B. 英国 C. 沙俄 D. 法国

 

查看答案

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变局”开始于(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维新变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材料二: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材料三: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四: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金法则”最接近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2)哪位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

(3)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所述现象表明了中国的什么方面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普遍关注?

 

查看答案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众人的策论己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三: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帷鹜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锡鸿《刘光禄遗稿》

材料四: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引用者注:补好裂缝,堵住漏洞),偷一时之安,……而仅摭拾(引用者注:收取,采集)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梁启超《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为了“亟图振兴”“自强以留御侮”,清政府掀起了什么运动?

(2)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主张。为“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兴办了哪些近代军事工业?

(3)材料三、四都对洋务派颇有批评,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按照梁启超的设想中国未能实现“巫图振兴”的愿望。

 

查看答案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材料一: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和平的桥梁.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草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材料三: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请回答:

(1)材料一“凿空之旅”是由谁完成的?为什么说郑和船队能够“名垂青史”?

(2)在材料二图中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所到达国家的名称(汉代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举一例说明古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方面的“观念创新”。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丝路精神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